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我们人生的轨迹,很多时候,可能就会在几个重要的节点上被悄然改变。
当丈夫毕振远的巴掌高高向她扬起的时候,女知青白启娴恍惚之间看见多年前青春自信,对未来有着无限憧憬和向往的自己。
那些充满激情、阳光灿烂的日子,曾真真切切地照耀她的生命,如今再次想起来,却仿佛遥远地来自另一个世界。
而现在,她面对的,似乎只有眼前越看越陌生的丈夫和一眼望去尽是黑暗的人生。
这一切的发生,其实都是因为旁人或许只是一句玩笑的话,和她年少轻狂时不知人间疾苦的负气之举。
如果不是这些,那么她的人生,本来应该是另外一个样子。
1943年,白启娴出生于河北省一个工人家庭,后来父母又给她生了一个妹妹。
虽然6岁之前,白启娴是在战乱中活下来的,但那时候她还小,父母尽可能给她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
说起白启娴人生中遭遇的第一个重大打击,应该是六岁时母亲因病去世。
之后,虽然没了母亲的疼爱,但父亲却把全部的爱都给了姐妹俩,既当爹又当妈。所以虽幼时丧母,但白启娴的童年还是相当无忧无虑的。
上学以后,天资聪颖的白启娴学习完全不用父亲操心,总是能拿一个好成绩,捧几张奖状回家。
而不同于对好学生的刻板印象的是,白启娴不是那种文文静静的女生,而是活泼开朗颇有些假小子的风格,而学习好性格又好的她自然受到了很多老师同学的喜爱。
后来,白启娴以优异成绩被河北师范大学录取,即将开始崭新而美好的大学生活。此时的白启娴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自信和期待。
那个时候,能上个大专的话都是妥妥的人生赢家,将来稳稳端铁饭碗,更何况是大学生,深造几年出来,美好的前景广阔而让人充满干劲。
但平稳的四年度过去后,白启娴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的人生拐了一个大弯,走上了另外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当时在中学的时候,她身边的很多同学就经常去附近农场、山区等的地方做志愿劳动,毕业后也有一些同学去了边疆地区支援建设,这对她是不小的震撼。
她那个时候也经常跟着同学去附近农村参加公社的劳动以及一些活动。
她特别喜欢庄稼人那股子朴实的气息,和他们相处轻松而愉快,乡下自由而广阔的空间和氛围也让她心生向往。
早几年,在城市就业问题严峻而突出的背景下,大批知识青年自愿上山下乡,扎根农村做贡献。
1968年,毛主席下达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
恰好在这一年,白启娴大学毕业。虽然父亲和妹妹都希望她能留在城里找个工作,但她不想就这样开始能一眼望到头的人生,而是和几个同学一起,去了河北沧州相国庄大队插队。
在农村,白启娴找到了另一种生活状态。虽然一开始,每日繁重的体力劳动让一直在校园里的白启娴很不适应,但咬牙坚持下来,这里对她展开了生活的另一种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