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年代,家家户户设立“红书台”,上面摆放《毛泽东选集》等红著。父亲衣兜时刻装有小本《党章》或“最高指示”语录册,有客人进门,他会陪着挥舞手中的红色读本,口诵一句当时流行的政治口号。这一代共产党人经历过“阶级斗争是纲”、“抓革命,促生产”等一系列主题教育和洗礼,大多思想纯洁、行为可靠,是典型的“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积极分子。
在那段特殊的岁月,父亲从事的业务必须格外谨慎、精益求精,稍有出入,便有“遭批挨斗”的风险。一年又一年,非但自己严格要求,父亲还引领生产小队的记账员们谨小慎微、刻苦钻研业务。
我清晰记得,有三个小队的财务员文化水平低,只会记简单的流水账,对一些收支平衡稍显复杂的科目不太熟悉,常常急得流泪。每到月底或季度、年度汇总,就会将“包包账”提过来请家父指导。
父亲特有耐心,总是不厌其烦帮他们做账,还经常表扬他们虚心好学,不断鼓励这些会计、出纳当好“管家”,力求做到“颗粒”归仓、“碎银”入库,让社员群众的劳动果实不出差池,让集体经济不受损失。后来有好几位业务出色的年轻人,被上级财务或金融部门相中,纷纷选拔为“公家人”,父亲也为他们的成就深感自豪。
因为成绩突出,父亲一生曾多次受到表彰,但是他为人忠厚,似乎说到表扬就羞羞答答,所以一些荣誉至今不为人知。

多年前,我偶然发现父亲卧室的衣柜门背面贴有一张奖状,上面印有毛主席彩色头像,细一看还是1963年区公所颁发的,授予他“五好会计”荣誉。我当即拍照保存,并好奇地问老人家:“别人的奖状都爱贴在醒目位置,您的奖状干嘛这样藏着?”
父亲认真而又简单地说:“奖状不是给人家看的,是鼓励自己好好干的。”我顿悟,这柜子专用于保管集体账目,常年上锁,不正是家父想达到开柜见“奖”、追求进步的体现吗!
严格自律,锤炼出父亲的办事原则。儿时记忆中,父亲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涉及生活公私分明。“文革”时期的生产大队,多数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开会办事往往选在村小学或社员家中。
旧时的会计一专多职,岗位关键,责任重大。集体印章和许多重要账目都是家父随身携带保管的,不少群众也经常会利用早晚空档登门,托办代写各类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