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它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
一个人若仗着关系好,便肆无忌惮地入侵他人生活,往往只能将对方推远。
时刻保持分寸感,才是维护感情最有效的方式。
正所谓距离产生美,站远一点,就不容易扎伤到彼此。
最舒适的关系,并非你侬我侬、不分你我,而是守住界限、熟不逾矩。

3
干净一点
孟德斯鸠曾经写道:“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
一段关系也是如此,感情干净纯粹,两人才能相伴良久,若掺杂了利益纠葛,则经不住任何风浪。
《苏轼传》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苏轼20岁便进士及第,入朝为官,受到欧阳修等人的赏识。
当时任给事中的赵君锡,知道苏轼前途不可限量。
于是刻意结交苏轼,对他处处照顾,帮他宣扬文名。
很快,两人就成为挚友,相互宴请,诗词唱和。
几年之后,由于反对新法,苏轼受到新党的打压和排挤。
眼看苏轼慢慢失势,赵君锡迅速改换门庭。
为了表现自己,换取前程,他亲自上阵攻击苏轼。
他到处搜集了苏轼的诗文,穷尽心思曲解附会,罗织罪名。
最终引发乌台诗案,苏轼锒铛下狱。
后来苏轼侥幸捡回一条命,但从此便与赵君锡彻底断交。
想起隋朝王通说过:
“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
功利性太强的交往,就像泡沫一样,轻易就被戳穿。
没有算计,也没有利益考量的关系,才真正可靠。
民国时期,学者居正有次因发表了激烈言论,被当局软禁。
往日的朋友们,都与他断绝了来往。
只有北大教授黄侃,经常去居正囚禁的地方,与他谈心解闷。
后来居正被释放,并当上了高官,但黄侃却再也没来过。
居正想不通,就去黄侃家中问他。
黄侃回答说:“君今非昔比,权重位高,我岂能作攀附之徒!”
居正听了,大受震动,从此对黄侃更加敬重,两人也成为至交。
陈果曾说:
交朋友,并不是因为朋友有用,不能为了利用,才去结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