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6月,父亲终于初中毕业了。许多同学选择继续上 高中考大学,父亲听说师范学校不用交学费,还管伙食。为 了减轻家里负担,19岁的父亲报考了浙江宁波慈溪师范学 校,学制一年。父亲在师范的学习生活很充实,觉得每天都 像过年一样,不但每餐饭都有三个菜,每周能吃一次红烧 肉,每月还发6元生活费。一个学期结束后,父亲用节省下来 的生活费做了一件新制服,父亲非常兴奋,这可是第一次为 自己做新衣,为此专门拍了照片留念。
八年军旅生涯
只有当过兵的人,才会真正懂得“一不怕苦、二不怕 死”的精神,那不只是嘴上说说的。部队生活的苦和累,不 仅磨炼了父亲的坚强意志,也养成了他忠诚老实、不怕困 难、艰苦奋斗的军人作风,为父亲今后的人生经历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
1953年,解放军到宁波慈溪师范学校征兵,主要为帮助 部队战士扫盲,计划从学校遴选82名学生到连队当文化教 员。父亲听说后,积极响应,和几个同学一起报了名,还刺 破手指写下血书“我要参军我要当兵”。体检合格后,父亲 便正式穿上军装,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集训结束后,任 20军58师173团炮营一连文化教员。
一连是加农炮连,驻扎在浙江省余姚县,当时连里已经 有一位老文化教员,教高级班,父亲被安排教低级班,由于 父亲个子不高,战士们都叫父亲“小文教”。连队有一个俱 乐部,大家休息时可以在活动室下棋、打乒乓球。指导员让 父亲负责俱乐部文体活动,每周出一期黑板报。半年后,父 亲加入了共青团。21岁的父亲在日记中写道:“今后凡是对 自己有帮助的一切知识,应积极认真虚心地去学习;对人 民、对革命有利的工作是我应该做的。要大胆地、尽自己一 切力量去干,从工作中学习,吸取经验,不断地锻炼提高自 己。我应牢记,自己是新中国的青年,是毛泽东时代的青年,应拿出青年人的气魄来工作,把自己的前途寄托在国家 前途上。应把自己的终身,自己的血,一滴一滴地献于人民 的革命事业。”这也成了父亲一生的追求和写照。
一年后,扫盲任务基本结束。连队接到师部通知,为加 强国防建设,大力培养基层军事干部,文化教员可以直接报 考军校。全师30多人参加考试,录取了16人,父亲是其中之 一,收到了沈阳炮兵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学制2年。沈阳炮校 的前身是八路军延安炮兵学校,后搬迁至沈阳,是专门为我 军炮兵部队培养初级指挥军官的学校。
1954年11月,父亲打起背包来到沈阳,开始了两年的军 校生活。父亲先被编入一连二排,后调到七连二排。沈阳的 冬天非常寒冷,日常气温都在零下25度左右,这对于生长在 南方的父亲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每天出早操时,虽然戴 着棉帽,却不能放下帽耳,耳朵经常被冻肿溃烂。野外演习 时,经常要趴雪窝子,在冰天雪地挖工事。由于常年积雪覆 盖,挖几个小时都挖不到土地。有一次演习晚上挖工事,从 晚上8点挖到午夜才挖好,阵地上都是冰雪,大家又困又冷。找到了附近的一户农家,在一个2米宽的小炕上,全班8个人 一个紧挨一个全体面向右侧身,合衣而眠。父亲说这是睡得 最香的一觉。还有一次早晨去演习,卡车拉着57战炮和全班 战士,那天轮到父亲当班长,必须迎风站立在汽车最前面, 其他7人则站在两侧,大家虽然都穿着军大衣,带着两付手 套。但汽车开得快,寒风呼呼地,刮得父亲直流泪,后来父 亲的眼泪被冻住了,眼睛无法睁开,一直等到了目的地把手 搓热去捂,才慢慢融化。
在沈阳炮校的学习生活紧张而忙碌,学员们每天早上出 操训练1小时,上课8小时,晚自习2小时。两年中,不仅系统 学习了陆军常规军事知识,炮兵战斗战术指挥,还进行了实 战演练,掌握了各种枪炮的构造和操作射击要领,还学会了 驾驶汽车和维修等。学校生活很艰苦,要求也很严格,每餐 都吃高粱米饭,父亲南方人吃不习惯,有一次抱怨了两句,被炊事管理员听到并报告了营长,营长命令连长关了父亲7小 时禁闭。这是父亲唯一的一次受罚。
1956年10月,炮校举行了隆重的毕业典礼,200多名学员 身穿军官服,整齐地坐在礼堂。少将校长廖运周、政治委员 李友三亲自给学员们颁发了毕业证书和授军衔,父亲被授予 少尉排长军衔。最后,学员们以排为单位合影留念,父亲佩 带军衔肩章,腰扎武装带,英俊帅气地站在前排正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