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露凝气寒,秋思夜漫,鸿雁来宾、寒蝉噤声。
秋风残阳、草木秋黄、红叶早霜、残荷菊香。
明日是寒露,是秋天的倒数第二个节气,也是仲秋与暮秋的交汇点,被称为“九月节”。
它是一年中第一个带有“寒”字的节气,如果说白露是由热转凉的序幕,那寒露就是由凉入寒的开始。
寒露是暮秋的使者,秋气渐浓,寒意渐生——此时秋凉伴随落叶,秋雨携来清寒,从北至南,为秋天换上一袭七彩梦幻的衣裳。
此时,寒气初侵,草木凋零,看似悲秋漫漫,实则处处浸染着这个时节对世界最为深沉的爱意。
也许只有经历了这样的深秋,才算完成春夏真正的蜕变和沉淀,也才有开启漫漫冬季的勇气和深情:寒露在其萧瑟背后,更多是一抹关于生命的温暖和无尽宽厚的智慧。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寒露说“寒”,秋凉已至,秋风漫漫
寒露为九月节,寒气已生,露气将凝,故谓之寒露。
寒露有“寒”,说明其气温转变之明显,此时北方已入深秋,北疆已然落雪;而南方此时也褪去温凉,秋意高爽。
寒露是秋天最为浓烈的表达。
从萧疏的梧桐到瑟瑟的秋风,从傲霜的白菊到漫天的飞鸿,从北方呜咽的白杨到南方枫叶的红绛,伴着银杏的金黄和胡杨的苍凉。
此时,秋的凉意和色彩从额头倾泻而下,一直到淹没脚底。
冷雨裹挟着深秋的寒意,给烈焰般的红叶结上一层早霜,为秋暮的残荷留下枯禅的冥想。
听不尽梧桐滴雨到天明,看不够一树银杏坠晴空,那一墙爬山虎延伸着关于秋天最远的思念。
寒露之寒,源自感官,引申为困厄、贫穷等意。
“寒”源自感官,正如它的字源,上部为一个茅草屋,里面一人站在下部的冰条上,周围放了几捆稻草,仍然冻得瑟瑟发抖。
寒的第一层意思就是冷或者感到寒冷,如《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接着引申为凄清、凄凉、悲苦、悲伤等。
同时也引出和“暑”相对的“寒”,表示季节《周易·系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成岁焉。”即寒暑交替,构成一岁(一年)。
当然还有中医中说的病证(寒症、寒疾)及引发病证的病因,如《素问·至真要大论》道:“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这里的寒成为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