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的字源
我们最为熟悉的要数寒门子弟,寒苦人家等,这里的寒引申为贫穷、困厄、低微等。
如柳宗元《宋清传》:“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
宋清是京城药商,不会将人分作三六九等,而是一视同仁,即使没有钱的人也会给他们好药,而且经常烧掉欠条——柳宗元认为多数人都是趋炎附势,对于贫寒之人则视如草芥,少有宋清这样的人。
他作为商人却并不市侩,反而那些高官士大夫却争先恐后成为市侩之人,可悲可笑。

寒露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寒露三候,雁去待春归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寒露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寒露一候,鸿雁来宾。雁南飞,雁鸣声声唤心碎,不一今日去,已盼春来归。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
鸿雁从北南来,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往南方,披着塞外的苍茫,来到温暖的他乡。
无人知道它在途中经历了什么——如同宿命般的,它每年穿过风雨、路过千山、穿行在南北之间,连接着人们目光和祈盼。
它是四季变迁最为可靠的信使,也是古人鸿雁传书的问候与浪漫。

鸿雁南飞
古人眼中,雀鸟可以变为蛤蜊,因为它们有类似的花纹,如同“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他们有一种特别的如孩童般的天真,那是一种久违的想象力,对于万物的好奇。
有时过于真实和理性会让人变得麻木,朦胧和钝感力反而让人获得意想不到的幸福,如果想得到孩子般的快乐,不妨学习像孩子一样去观察和感受世界。

寒露三候——菊有黄华
寒露三候,菊有黄华,深秋时节,万花凋残,唯有菊花,开得金黄。
菊花如此特别:“草木皆华于阳,而菊独华于阴”。这里的“华”指的是开花或者繁盛的意思,即菊花待寒而开,傲霜更盛。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古人爱菊不仅源于它的清雅绝俗,幽香安静,大概还是更爱它凛然高洁,低调不争,却让深秋的花事变得瑰丽而梦幻。
白菊素淡却自有风度,是隐士更是名士,从陶渊明的“东篱采撷”到秋瑾的“千枝喜庭”,斜插在中国历史玄如墨裁的鬓边。
金菊明艳却充满力量,是战士更是英雄,从黄巢“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瑰伟到毛主席“战地黄花分外香”的昂扬,佩戴在千年时间的胸前,是敢于打破、勇敢不屈的象征。

寒露时节人人忙
寒露时 ,进入了“秋种、秋忙、秋管”的三秋季,是一年中农事最为繁忙的时节之一:农谚说道:“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
寒露时节天渐寒,农夫天天不停闲。小麦播种尚红火,晚稻收割抢时间。
此时,北方以晴朗为主,要及时播种小麦,而南方则到了晚稻收割的时节,冷空气南下,容易出现气温低的情况,会引起水稻减产,所以要充分利用天气预报,抢在晴天收获和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