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O年前后,大队出资在大院南新建了带有过道是一排的四个教室,七五年,我已是初中一年级了,大队出面,由师生动手拆除了老爷庙正殿,拆除过程中没用过一位社会工,师生群策群力,土法上马,克服重重困难,按时完成了任务,记得拆除正殿那几天,风特别大,夹着黄沙,打的连眼都挣不开,有人说是关老爷显灵,不想让拆除,故意呼风唤雨来对抗,给拆除劳动增加了一些神秘色彩。由于正殿的屋顶又高又陡,团支书率先爬上脊梁,推开砖瓦,把绳索拴在脊梁上,然后再扎在学生腰间,把顶凿开几个洞口,用来吊上面的瓦片,大约干了半个多月,几个年青人一堆毛孩子硬生生就把一座百年庙殿拆了个一干二净,直到整个正殿被夷为平地也未见关爷显灵出面,其实,神灵就是人们心中的一种信仰而已。现在想来,毛伟人的“人定胜天”确有科学依据。其间,九个生产队出资出工共同新建了四栋外包青砖教室,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当时,已经是周边村里最漂亮的校舍之一了。
记得我们学校除了教学质量在全公社名列前茅外,最有特色的就是搞的风声水起的勤工俭学活动了。有自己的校田,从积肥翻地、播种护苗到收割归仓都是在老师的带领学生完成的;熬过盐硝,学生们带着口袋,走街窜巷,寻找有碱湿的地方,刮土运回,再点火熬制;养过毛驴,夏天割草喂驴,秋天,再储备过冬干草;办过电机水泵修理站,人人动手,学以致用;小秋收,更是热火朝天,农业社收割过的田地里,到处都是学生的身影,校院里,班主任晾晒拣回的成熟农作物,打的,扬的,簸的,筛的,甚至还有用嘴吹的,俨然一处丰收的场院,他们把一道道原始落后的工序做的那么用心仔细,粮食很快分类处理归仓;拣树枝取暖过冬,每到深秋,总有那么几天,村东北的树林里散落着几十个小学生,他们仔细地拣起地上的干树枝,捆成小捆,或背或挟,一路欢歌带回学校等等。学校里几百米的院墙都是师生自已脱坯,拉坯,砌墙,挂墙皮自己搞完,就连新建师生厕所也是自己动手完成的。每到秋季,学校还要安排高年级参加支农劳动,起土豆,掰玉来,割糜黍豆子,几乎做遍了当地秋收农活儿。那个时候,低年级的小孩儿根本不知道这些是在做甚,更不懂高大上的意义何在,只知道是老师安排的,父母在上学前就反复叮嘱过,在学校一定要听老师的话,所以,老师的话没错儿,是“圣旨”,那种乐趣成人是无法体会到的。高年级的学生也就十六、七岁,课余时间的劳动,和成人是如出一辙,没有区分,如果说这些劳动会脱皮掉肉,流血流汗一点也不过分。最难忘的就是76年7月28日凌晨近4点的唐山大地震,当晚,我们三个男生刚浇完校田里的玉米,回到家准备睡觉时发生的地震,震感也挺明显的。那个时候的学生不管成绩优差,都是一个“小大人”,私心杂念几乎没有,学校的每一项活动都会各尽所能,各司其责,不遗余力地去参与完成,包括每一位家长也非常支持配合学校工作。学校的音体美课,上的生动活沷,一把旧二胡一台破脚踏琴,传诵了多少音乐故事,留下了多少激情传唱,那充满时代感的歌声,铿锵有力,伴随着朗朗的读书声,始终回荡在校园里,经久不衰。文艺宣传队员个个都是“身怀绝技”,他们吹拉弹唱,鼓乐锣镲,都能展示最精彩的一面,自编自导的优秀节目走出了学校,走出了小村,走的更远,成为校园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当有重大活动,就一定能看到我们这支校园“乌兰牧骑”的身影。学校篮球队田径队更是一支学校体育劲旅,是一张永不退色的“名片”,个别优秀运动员还代表公社、县参加上一级运动会,获奖无数。“疾风知劲草”,“路漫漫其修远兮”,这里是“摇篮”,这里也是“熔炉”,更是展示青春韶华的舞台,让稚嫩、青涩走向成熟丰满,成为代代童真记忆。
有人可以会质疑了,你讲的是学校吗?但我会充满自信与自豪地告诉你:这就是我老家的学校,一个既没有高楼大厦、亭台轩榭,更没有鸟语花香、流水潺潺的地方,她名不见经传,但却让代代乡土人刻骨铭心,这里有的是阳光雨露,人间大爱,更是春风拂面,桃李争艳,惠泽三村五邻。我讲的点点滴滴想从另一个层面揭开她诱人的一面,老家的学校,不单单是孩子们学习的场所,更像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富有创造、探索、历练的大家庭,她让每一位家庭成员获得存在感幸福感,她让你知识与能力共进,心智与体魄互济,从这里走出去的是一个个羽翼丰满、展翅翱翔的雄鹰,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