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期望与需求
幼时的需求是你幻想梦中情人的根源,你相信这个梦中情人会满足你所有的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梦中情人的要求变得愈来愈复杂,你的期望越来越高。
你会以梦中情人所拥有的特质作为寻觅伴侣的准则,在潜意识中你把准情人和梦中情人相比,选出和梦中情人最相似的作为你追求的目标。然后就着手将那个人塑造成我们心中的理想伴侣。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用明说和暗示来改造自己的的对象。明说就很简单,就是直接告诉对方你应该怎样。如果不想明说,那么,在伴侣没有满足你需求时,你就必须十分依赖肢体语言来表达你的不悦。不说话再加上难看的脸色,通常就能达到暗示的效果。
在亲密关系的互动中,如果一个人感到失望、愤恨,一定是因为伴侣没有满足他的需求。这源于一是他内心缺乏爱(如果我们需要某样东西,一般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二是如果没有某个人(例如父母)来满足他的需求,他就会觉得这个世界没有足够的爱。希望从伴侣身上得到爱,只会让他从前的想法牢不可破:没有人爱我,世界没有爱,世界上的人也没有爱。
我们需求别人来爱我们,那就是否认我们自己心中有足够的爱。
不管我们多努力地运用暗示或明说的道理,试着让伴侣“变得更好”,都是徒劳无功的,因为我们行为背后的需求,并不会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内心的爱。
如果你能不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在伴侣身上,你就能在自己内心深处找到你真正需要的事物。摆脱了需求的束缚,你就能感受到纯粹的爱。另外,学着接纳你的伴侣,也能让你学习到接纳本来的自我,而不再认为你需要什么来让自己变得完整。
如果我们执着于期望和要求,那么,我们寻觅真爱的任务注定会失败。你终究会发现,你的需求永远不会得到满足,因而感到失望,甚至愤恨。如果你感到愤恨,那么代表月晕现象的第一阶段已经结束,你进入了亲密关系的第二阶段——幻灭阶段。
三、幻灭阶段
什么是幻灭?
小时候,我们总以为齐天大圣是真的,长大后的某一天我们突然发现齐天大圣是人扮演的,这就是幻灭。
幻灭,往往给人负面的印象,让人联想到愤怒、绝望甚至背叛的感觉。事实上,这个词的意思是不再被错觉所迷惑,让我们能从“向外寻求快乐”的错误思想中跳脱出来,让自己的内心本自富足。
1.偏差行为
一般而言,在我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对伴侣的改造计划又全都不起作用的时候幻灭就来了。
——引起注意(看看我!看看我!)
——权力斗争(我不想做,你不能逼我)
——报复心理(你伤害了我多少,我也要伤害你多少。)
——自我放逐(努力有什么用呢?反正我一点也不重要。)
前两种行为的目的时满足孩子的两大需求,而后两种则是孩子在觉得需求永远不会被满足时,被深刻的沮丧、痛苦驱使而作出的毁灭性行为。成人的亲密关系能让旧伤复发,当你因为需求不满而愤恨时,就会让你做出和小时候相同的偏差行为。偏差行为的目的往往是要控制伴侣,借此避免梦想幻灭。
①引起注意
为了引起伴侣的注意,我们可能会装作可爱、亲切、坚强、聪慧、勇敢 、有趣等。但是很快这种吸引注意力的方法就会被识破,当你发现自己不再被注意或赞赏,你会变得更加沮丧,接着,就会做出第二种偏差行为——权利斗争。
②权力斗争
随着沮丧越来越重,权力斗争慢慢演变成双方争夺亲密关系主控权的战斗,双方都努力地想要改变对方的想法、话权和行为。
在亲密关系中,和伴侣展开权力斗争,就是为了避免和拖延自己心中浮现的不愉快。这种痛苦的根源和我们幼时需求有着密切关系。我们宁愿争吵也不愿面对伤口,是因为生气比承受心碎要简单得多。当你打算正视争执背后的问题时,内心会告诉你将要面对的伤痛你承受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