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来,时序变换,父亲日渐长大,岁月让父亲长成了身体略显单瘦却是铁骨铮铮的汉子。父亲结婚了,家中又燃起新的希望。可天有不测风云,1955年正月,48岁的爷爷撒手西去了,把撑持一个上有太祖母、祖母,下有4个姑姑,还有即将降生的姐姐这样一个八女一男的积贫积弱的家庭的重担留给了父亲,父亲因着从小练就的本领与刚强,默默一肩挑起,从此,一条艰难的创业兴家的蜿蜒小路在父亲的脚下延伸开来。
父亲一生筚路蓝缕,精打细算。父亲当家的几十年里,基本上是10人吃饭的大家庭,且是人多劳力少;在那缺衣少食、靠挣工分换粮养家的年代,我不知道年轻的父亲是怎样让这样的家庭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人安家和的,可父亲就是靠着自己的勤勉节俭与智慧,苦心经营,硬是创造了我们家基本上衣食无忧的奇迹。
关于父亲的节俭我是有记忆的,小时候,每每吃饭的时候,有谁不小心掉了一粒饭到桌子上,父亲就会立马要求捡起来吃掉,然后跟我们讲:作践粮食遭雷打;你公公(爷爷)在世的时候,发现饭粒掉到茅厕板子上,他都捡起来吃掉;你秋公公去歇马捛(lǖ 方言,用土车运)磨石,一个咸鸡蛋吃一个星期。
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咸鸡蛋吃一个星期、把一分钱看得比命还重要的人。有人说父亲手握的太紧,是“铁夹子”。小时候、年轻时我也有些不太理解;可岁月慢慢地教我读懂了父亲的“铁夹子”心思,到现在,无论何时何地,我是容不得人说他“抠”“铁公鸡”的,因为我知道父亲的艰难,知道父亲的无奈,知道惟有父亲如此一分钱掰作两分钱用的精打细算,才有我们家当年的少饥少饿的日子,才有当下我们家的发展与壮大。为了这个家,父亲付出了多少,忍下了多少,有谁细心去想过、考量过呢?父亲这种勤俭节约的思想深深植根在我们家庭的每个人心底,即便是现在物质条件改善了,即便是人家说我“小气”“格局小”,我这种血统里一脉相承下来的勤俭节约也仍然“死性不改”。
在父亲手上,我们家经历了“一改两新建”:一改就是茅改瓦,原来的稻草茅屋改成瓦屋;两新建就是新建老宅地的两间新屋和新建张家坨一进两横新屋。老人说:“起屋造船,昼夜不眠。”这话浓缩了建房的艰难与不易,一个薄弱的家庭能两度建房,该是多么的不易呀!虽然这些房子如今不复存在,被新建的水泥楼房取代,但父亲建起的这些房屋,永远留在了我们“历久弥新”的记忆里。
![](http://imgq8.q578.com/ef/1016/33e14238f5e77832.jpg)
父亲为人耿直,爱家为上。就个人能力和机会而言,父亲本可以有更大的作为,自己可以过得更轻松、更体面的。60年代初,父亲在南塘煤矿(县办煤矿)当会计,凭着他的心智能力,工作可谓得心应手,也深得领导好评;可是,因为“过苦日子”来了,为了家人温饱,他毅然放弃了自己轻松自在的工作回家作田了。70年代,大队换支部书记,上级领导找父亲谈话,要他入党当大队支部书记;当时的大队支部书记就是“土皇帝”,自己不用出工劳动,还会有明里暗里的各种收入;父亲是个深谙并谨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祖训的人,他拒绝了领导的好意,理由就一个——我有10口人的家要养,我兼顾不了两头。这样的事情,要是放在如今的世代,不知道有多少人求爷爷告奶奶的求之不得呢,可父亲毫不含糊的拒绝了。这样的品格,放在今天,父亲至少应该评个什么“爱家模范”或者“硬汉典型”吗?反正作为儿子,我是满怀纯正的敬佩和景仰的。
叁
父亲虽不是教师,也不曾读过什么家教典籍,但在教育儿女上自有一套。我看过一些名人的家规和教育理念,父亲对我们的教育可以说一点也不逊色。我把父亲的教育法则概括为“一早二重三示范”。
“一早”就是强调及早教育,养好习惯。从我们幼小的时候开始,父亲就不失时机地教育我们,平日里和我们讲的最多的便是“细里黄拐竹(一种小竹子),大里扜(yǚ 方言,扭的意思)不曲”,“曾夫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小的时候是没有幼儿园的,小学也要到七八岁才上的,看钱很重的父亲却会买来毛皮纸甚至描红本,让我们从小练字学书,还坚持每天给我们批改指导;用红笔在写得好的字上画上圈,并告诉我们这个字好在哪,那个字的问题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