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时,伴侣便是他们能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需要为伴侣过度付出来完善自己的价值。
过度的付出,是一种越界行为,这种行为的动力需求不是伴侣,而是自己。
是自己需要自己的付出感。
而这种付出感一方面压榨伴侣的资源,一方面为自己积攒了道德资本。
压榨了伴侣的人生,便给自己制造了一个可以指责的漏洞;
积攒了道德资本,便可以肆无忌惮地指责而不用担心伴侣反击。

家庭治疗师海灵格说:
我们付出的时候,就会觉得有权利;我们接受的时候,就会感到有义务。
只付出不接受的人,会有一种清白感,会觉得自己在这个关系中绝对问心无愧。
这是一种很舒服的感觉,有这种感觉的人,会觉得自己在关系中永远正确。
关系的另一方就会觉得很不舒服,会频频感到内疚,会经常觉得问心有愧。
即便他不明白付出者为什么那么喜欢付出,他最终一定会产生逃离的冲动。
一旦他真做出了逃离的举动,那个一直认为自己清白无辜的付出者就会觉得受到了莫大伤害,并且会激烈地指责逃离者的背叛举动。
殊不知,付出者才是破坏关系的始作俑者。
如果关系里面的两个人,没办法照顾好自己的需求,照顾好自己的伤痛,我们会无意识地去向对方索爱:
如果你爱我,你就要给我应该给我的······
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委屈、生气、抱怨、指责、失去耐心······
从而让关系绷紧、有压力和负担,让自己伤上加伤,也失掉了自己的力量,让关系陷入到一种恶性循环里。

当我们年纪小的时候,我们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关心、照顾、认同、连接,这是我们感受到爱的方式。
当我们长大,我们还是想从他人那里得到父母对待婴儿的连接的感受,爱的感受,我们或许就需要明白,自己其实还没有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