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半个小时到达学习现场,我会做以下工作来建立仪式感:
仪式第一步:启动
1、把准备好的物品摆在桌上。
2、深呼吸一口气,然后做眼保健操。
3、闭着眼按摩太阳穴一个八拍。
注:眼保健操的第三个八拍和第四个八拍互换,多年的眼保健操经验告诉我,原本第四个八拍(轮刮眼眶)做完之后,眼睛睁开是会一片模糊感,眼液汪汪,十分不舒服。(ps.重新排版此文的时候我才发现,对于眼保健操我也是蛮有见解的嘛!!!哈哈哈)
仪式第二步:预热
翻看即将在要来到的两个小时之内需要学习的内容,心里有个大概。我会多浏览几遍某些重要的概念以及例题,但是我不会把这个活动当做是我的正式学习的过程。
就好像你考试之前翻书,多看几遍重难点考点只是为了考试更好的发挥,而不能把这个过程计入考试本身一样。我现在做的活动,只是为了等一下正式学习更好的强化效果。
仪式最后一步:静心
在八点之前的一分钟,我会盖上书本。静静等着一分钟的流逝,八点钟一到,就带着喜悦感平静地翻开书本。因为有了那么多前戏的酝酿,你都不知道我多么的期待这么一次高效的学习的来临啊。
大学学习的方法千差万别,比如,有人有能耐能泡老师透到题,或者被老师泡也能泡到题,这种做法我认为是最高效的,有了考试题目就只需要锁定知识点夺取高分。
这种做法我十分欣赏,但只有一点我不喜欢,那就是逃避了学习过程,没错,我也要考高分,但我只想踏踏实实的通过正常的学习完成这个过程。不过,我的踏踏实实要是和很多人一样一章一节的看下去,那就是侮辱我自己了,因为那样我会看不到最后,就止不住困倒在书上了。
我个人的方法就是对这个踏实过程的一次优化,让自己在持续反馈之中达成纯20小时高效学习一门学科的目的。
正式高效率学习1.1
第A步
第一遍阅读
1、看目录:知道这一章重点在哪一节,这一节大概用来解决什么问题
2、看章后习题,圈出术语:这个术语基本上就是本章的知识点了
3、根据术语去书中划概念和术语解释:如果有些术语不能理解,请使用网络搜索术语名词解释
4、术语理解后带着术语去理解书中的图表和例题以及案例
为什么不首先直接去阅读文字呢?
对此,我还当真有些个人的强烈认知:理工科的书在我看来是不能谈「理解」这个词的,尤其是工科的书,我认为就是一份份的说明书,讲机械那就是机械的说明书,讲制图那就是制图的说明书,这些说明书和商品说明书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它们通过系统化的学术语言衔接成书、成册——但本质上一本说明书的集合。
洗衣机说明书有什么作用?那就是告诉购买者如何操作、如何保养、注意事项。平时我们会嘲笑某些人看不懂说明书,其实不是对方理解力有问题,而是我们市面上多少说明书简直垃圾,写的不够明确、简洁,导致阅读者操作困难。
同样,我也认为我们的教科书并不都是一本本优秀的说明书合集,因为它们的书写内容是由个人写就,说明的操作细节根据他个人的智识水平书写,他并不曾统计所写的每一句话是不是让读者看起来更加容易形象的理解。
我是说,不好的说明书才需要额外的理解,好的说明书只需要我们按着步骤流程一步一步操作就可以达到目的,只有书写不明的说明书才考验读者额外的理解能力。
从某个意义上来说,你学习某一本书,如果看不进去,可能不是你理解有问题,你应该换一本书。我们什么时候讲理解能力?中文阅读理解,英文阅读理解,文学作品,“我爱你,你懂我心吗?”,那是中文,英文。
感性表达的时候需要你的理解,文人思维表达的时候需要你的理解,读哈姆雷特的时候需要你的理解,需要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理解。讲机械机构的时候如果你说不理解,那多半是书本表达的问题,不是你理解力有问题。
可以长高宽表达的东西,你说你理解它干嘛?难道某个机械结构脉脉含情的给你传达某种信号,需要你理解她的弦外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