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这个细节需要强调:在没有帮我找到真正的关键问题之前,这位咨询师花费的80%时间是用于一次次的锁定关键问题,这才是最关键的----因为一旦找到问题的症结,她只需要20%的时间就能够提供靠谱的解决办法。
其实,不论是我们在自己分析问题,还是在解决别人的问题,如果真的想要找到根本的解决方案,我们也可以像这位顶级咨询师一样做,养成不断的锁定关键问题的习惯,使用那个句式:
说到这里,我想澄清一下你的问题,你说你......,是这样吗?
帮别人解决问题时,如果不是正式的咨询环境,你的聊天对象不一定能理解你之所以不断的重复这个句式是出于提高问题解决效率的考量,因此,在聊天之前你可以做一些声明以达成共识:
1.征求对方的意见,希望对方做到坦诚,坦诚的陈述问题。
2.向对方说明,在接下来的对话中,你用到的某些句式是出于专业性的考虑。
关于第一点,征求对方坦诚,我们并不能苛求对方一开始就真的可以做到完全坦诚,所以我们只需要一些口头允诺就可以了。
你会问,口是心非会有用吗?还真是有用的,起码起到一点“承诺和一致”的作用,这是心理学的一个效应,就是说,当一个人口头承诺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之后为了体现自己承诺和行为的一致性,他就会更加倾向在行为上去做那件事情,所以哪怕只是口是心非,只要开口了,就会提高他敞开心扉的概率。
敞开心扉,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05
分析能力的练习肯定不止于此,《思考的技术》这本书中写道大前研一锻炼思考的习惯:
当时我是从横滨出发去公司上班的,所以每天早上就利用从横滨到东京车站的28分钟通勤时间,给自己一个题目,然后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例如,当脑子习惯思考之后,思考速度自然会加快,于是我就从每天一个题目,进步到每隔一个车站都可以思考一个新的题目。
由于每天反复做这种练习,所以面对大部分问题时,我大概只要3分钟,就可以把解决问题的步骤过程全部组合起来。现在,顾客只要讲一句话,我的脑中瞬间就会浮现出一条通往解决方案的具体思路。
看着他的描述,大家是否有回到高中刷题的往日时光,高一的时候解决一个化学题目很费劲,但是到了高三,有些人已经熟能生巧到能超越老师的地步。
接受过这种思考练习和没有经过这种练习的人,他们之间的差距是非常巨大的。
比如,一个在超市工作的员工,任人差遣的去拆货卸货是不行的,他如果想要当上主管或者要做上总经理的位置,就得从经理的角度去思考怎么安排工作,从顾客的角度去思考怎么排放货物可以促进销售、怎么搞促销,甚至怎么管理货物的进货、出货,哪些产品到期该下架了......等等这些事情,在自己岗位上,做一些前进岗位上的思考分析储备,你才有机会将来的一日揽过权柄,升职加薪。
事实上,这正是那位咨询师早年的经历。
她给我的建议是:在其位,要谋其政;不在其位,也要谋其政。
这位咨询师身型娇瘦,但她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当上跨国公司家乐福某大型超市的管理岗,后来又跃迁为公司高管,这一切,显然并不是因为她瘦弱的胳膊十分能搬货,只是因为她十分精于管理。
管理的本质上还是在解决问题,而她经常练习,就是上面所说的,在她做职员的时候,“不在其位,也谋其政”,“做一些前进岗位上的思考分析储备”。
受她启发,我在想,在我们年轻的这个阶段,其实可以提前思考一些人生恒常的问题,比如我接下来五年、十年无可避免的会遇到什么问题。
在我们稳稳当当的现在,可以去搜集这些问题,即便不能够想清楚不能提前找到解决方案,我们也可以有意识地去为那些问题搜集资料。
这样,当这些必然会来临的问题终于来临的时候,我们就不会茫然无措。
我们所做的也是“做一些前进岗位上的思考分析储备”,这和女咨询师当年身为超市普通职员所做的事情并无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