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初学之时,需要一些自我构造的意义感,这可以帮助你过渡一些负面情绪,人是这样的有趣,只要我们有了理由学下去,随着理解的增加,我们就能够发现所学专业或者学习对象的现实意义。
所以,这个过渡,是从「自我构筑的意义感」过渡到「发现学习对象的现实意义」的桥梁。
意义不是主动上门的,需要我们积极去发现。
以统计学为例,它是一门非常强大的数据分析工具,但这门课里的复杂的线性回归、繁复的统计数字等,实在是让人缺乏热情。
怎么办?
弗吉尼亚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为了激发学生对统计学的热情,他开始让学生们认真写出统计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结果非常明显,通过描述自身和统计学之间的联系,学生们都增加了对统计学的兴趣。
所以,给你布置一个作业:写一写,你所学的内容,和你的生活的联系在哪里?
之所以要让自己去发现,而不是单纯的被告知某样东西很重要----其实这样是没用的,我们需要自己去发现事物的意义,也即“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好处”。
我提倡的一个方式是,尽量在做事顺利的时候,去做“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好处”的记录。
因为往往当我们想某事有没有意义的时候,经常多数是处在情绪比较负性的情景之中,做事不顺啦,就像继续做下去是否有意义,或者自我怀疑啦等等。
这种时候,我们的大脑已经有相当部分被负面情绪给操控,经常会得到一些悲观的结论,因为我们看不到全部的客观----但当时我们会多以为自己是客观的。
这是很糟糕的。
其实更值得做的是,在那些表现好的时刻,比如你演讲获胜,在上台领奖的那一天,你根本不需要绞尽脑汁去想演讲的意义是什么,你只需要做是记录你所收获的好处。
用我的话说,就是,在你的高光时刻,你只需要记录,你记录的都是那件事的意义感。
而如果,非得等到我们自我怀疑或者打算放弃的那时,才去想这些东西,我们找到的那些“意义”,就不全面,甚至你会觉得“做这些有什么意义呢”,但其实是因为----你那时的脑子想不到太多的“意义”,而不是事物本身真的没有意义。
3、 实践和不实践有巨大差别----番茄钟学习法
番茄钟学习法,也是一个被说烂了的方法----这东西说多了,反而会导致某些人的不屑,比如我。
但是一定要搞清楚,一样东西被大家提到烂大街的程度,与,你是否执行,是两件事情。
而当我开始是有番茄钟进行工作的时候,我发现,这种模式的效率真的很高。
如果周末完全得空,我可以用那两天,完全投入使用这个方法,每天完成至少能做完20个番茄钟,成就感满满。
去年我会在某宝买番茄蛋,就是专门技术的闹钟,那种闹钟一般都会伴随着“咔咔咔”的走表声音,让人紧张感满满。
今年我也会使用手机自带的走表软件。
![](/img.php?url=https://img05.71396.com/ba/mr/41bbbcf41d847dd0.jpg)
我有几部手机,在其中的一部手机里,我发现它的倒计时功能还带一些背景白噪音,我很喜欢在25分钟的工作模式使用“炉火”,而在5分钟的休息时间就随意一些,一般使用“森林”或者“夏夜”。
![](/img.php?url=https://img05.71396.com/ba/mr/a498f6254781d00d.jpg)
(本来这么丑的字,按理说,是不可能放出来的……不过为了证明自己真的在用这个方法,我也只能出卖自己了哈哈)。
我一般完成一次25分钟的番茄时间以及5分钟的休息时间,都会在纸上记录一次,并且记录每次所使用的白噪音类型。
这个方法可以帮助学习/工作者较好的集中注意力,是一个很简单,却很强大的工具。
另外,就个人而言,我最得益于这个方法的地方在于,它可以强迫我进行张弛有度的学习/工作。
我平时一旦投入工作,可以连续几个小时无休无止,比如打字,最后可以打到手关节发疼,坐着会一直坐到腰酸背痛。
但是自从使用番茄工作法,我严格的遵守25分钟的原则,一旦闹铃响起,我就会强迫自己休息。
从实践来看,这个方法确实可以让每一天输出更多的有效工作时间,说它是一个强大的效率输出工具,并不为过。
4、 问题/概念扑克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记得多年前看百家讲坛,《说话就是生产力》的作者孙路弘,给全国人民推荐的一款锻炼说话能力的工具,它竟然是扑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