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能告诉我,你的习惯养成率是多少?
为什么你试图养成的那些所谓好习惯,最后都无功而返,回归原点了呢?
其实,可能是因为你从一开始就不明白,习惯这东西到底是什么,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搞不清楚这些问题,自然不知道怎么坚持、不知道何时坚持。
关于习惯养成的话题,一只很火。自助类的文章赞扬习惯的力量,有关该主题的书籍也是经常在跻身畅销书榜单。
但是,像许多流行心理学主题一样,关于习惯的有效性和应用习惯的传统观念经常会过时,导致这些观念被误用,或者有的观念或许完全就是错误的。
养成以正确方式改变行为的习惯,可以成为改善生活的绝妙工具。但是关于什么是习惯以及他们可以做什么的错误观念会适得其反----我们经常把这些错误的观念成为“毒鸡汤”。
“养成好习惯”,这种想法非常吸引人。
好像我们只要养成了好习惯,自己就可以变成超人,无痛且高效的完成任务,然后走上人生巅峰。
如果我们可以毫无拖延的去运动,记日记,或者开展副业,那不是很好吗?这些都是我们对于“习惯”这两个字的期望。
不幸的是,你期望的事情从没发生。
谁能告诉我,你的习惯养成率是多少?
你说你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养成跑步的习惯,养成反思的习惯,养成每天读书一小时的习惯...你尽可以细数自己的“习惯养成史”,看看自己到底养成了哪几样习惯,希望你不要汗颜。
2、什么是习惯?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KCL)的习惯研究者本杰明·加德纳(Benjamin Gardner)博士说:“通过养成习惯,大脑无需进行任何思考,可以使思想自由地去做其他事情。
小时候,你需要被提醒,上厕所后要洗手,需要被教育要刷牙,但作为成年人,你可以自动完成这些事,并且可以洗手或刷牙时,解放大脑考虑其他事情。
但所有行为都可以成为习惯吗?
3、只有某些行为会成为习惯
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可以养成习惯----这应该是本文带给各位读者的一大收获。
那些需要专心、需要思考的行为不是习惯。
根据定义,“大脑无需进行任何思考,可以使思想自由地去做其他事情”,关键词是“无需任何思考”,或者占用极少脑力的行为,才可以称之为习惯。
有些我们想要养成的那些“习惯”,本身就附带着需要对“思考”、“用心”本身的要求,比如“养成爱思考的习惯”、“养成凡事用心”的情况,这些都是跟“习惯”本身的定义背道而驰的。
所以,得出结论:我们不应该尝试去把那些难以养成习惯的行为列为习惯养成的目标。
如果我们这样做,结果可能将会非常失望。
当我们无法养成习惯时,我们往往会自责,而不是指责那些胡乱建议我们去养成某某习惯的人,实则是,他们自己根本没搞清楚哪些习惯是可以养成的,哪些习惯不可以养成。
相信我们,99%的人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这个点,在他们看来,好的行为就都可以养成好的习惯,如果你养不成,那就是你自己不行,所以你自责了,你可不会去怪他们----这就是你掉入的陷阱。
如果需要清醒思考的行为(例如打扫公寓或写日记)不是习惯,那么它们是什么?它们是例行公事,或叫,例行程序,指的是“定期执行的一系列操作。”
习惯是一种惯例,但并非所有惯例都会成为习惯。
可能有的人不理解括弧里的内容,因为我们平时听过几万次“养成打扫卫生的习惯”、“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这些行为和“习惯”二字早已经被钉牢在一起,所以你可能会有点反应不过来。
我解释一下:
刷牙,你刷牙是可以自动完成的,你可以解放自己的脑子来想别的事情。
用筷子,你也可以自动完成,你同样也可以解放自己的脑子来想别的事情。
这完全符合“大脑无需进行任何思考,可以使思想自由地去做其他事情”的定义。
可是,
打扫卫生,请问你打扫卫生的时候可以做到“大脑无需任何思考”吗?
写日志这个更明显,如果你写日记的时候“大脑无需任何思考”,那特么的你写日记干啥?写日记这种事情,不就是强调需要我们的用心吗?
4、要改变行为,你需要了解习惯与常规/例行程序之间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