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例行程序?
再举一个更加简单的例子,那就是上班打卡签到,要是写日记有如上班打卡签到那般的轻松,估计写日记的人就不会那么少了。
读到这里,你可能要问,哪些行为可以养成习惯,哪些行为可以变成例行程序?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从一个更基本的问题出发,即,我们为什么要做一件事?
a.动机是什么?
多年来,我们一直认为弗洛伊德的“愉悦原则”是人类动机的基础。他提倡这样一种观念:行为是由寻求乐趣和避免痛苦的欲望所驱动的。在他之后,斯金纳(BF Skinner)等行为主义者普及了这样的观念,即强化和惩罚会驱动有条件的行为。
但是,我们现在知道动机不是由快乐和痛苦驱动的。相反,从神经学角度来讲,动机是逃避不适的愿望。
实际上,所有人类行为,甚至是渴望做一些令人愉快的事情的欲望,都是由痛苦引起的。这称为稳态响应。
我们的大脑使我们的身体通过不适来做自己想要的事情。天气冷的时候,我们穿上外套。当我们感到饥饿时,我们就吃饭。
做完这些之后,我们再次感到温暖或吃东西带来快乐了吗?当然。但是,这种良好的感觉是在我们被不舒服的刺激促使我们采取行动而采取行动之后产生的。
也就是说,快乐是派生的,而不是主动追求的----各位懂得这其中的区别吗?
说得再明白点,也就是,快乐是我们逃避痛苦之后的副产品。
同样的规则适用于心理不适。当我们感到孤独,无聊或不确定时,我们就会采取行动来减轻情绪上的不安。我们可能会见到一个朋友来减轻孤独感,或者在我们无聊时看综艺。我们可能会在网上查找某些东西来满足我们的不确定性-所有这些都是因为我们试图逃避这些不舒服的感觉。
这些刺激,也就是不确定、无聊、孤独,等等不舒服的感觉,实际上,才是我们的进步之源。
b.习惯与例行程序之间的区别
如果所有行为都是由不适引起的,则习惯和惯例必须遵循相同的规则。我们如何以及何时感到做或不做某事的不适感,对于理解习惯和例行程序之间的差异至关重要。
回想一下,人们发现养成习惯的想法之所以如此吸引人的部分原因是,习惯可以让一些我们不喜欢的事情自动完成。
比如你不喜欢每天都写日记,因为写日记的时候,显然,不能流水账,否则就失去了写日记的意义,你需要反思复盘一天的自己---这复盘和反思,本身就意味着重新审视自己表现的不足,这就是一种不适感啊。
请问,你筷子用熟练了之后,你会觉得使用筷子会感到不适吗?不,你很自然的使用,就好像它已经是你身体的一部分,甚至可以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那么又请问,你写十年日记,请问在写第一篇写的日记里,你会因为反思自己的一天感到痛苦,但是到了第十年的时候,你就可以因为反思那天所做的错事、遗憾事而没有不适感了吗?
不会的!
你第一次反思和第一千次反思,本质上不适程度都只会与当天发生的事情以及你反思的深度有关。
用心、思考,这些都会让我们发现到不适。
也因此,真正这些需要用心的、需要思考的行为,才会导致我们的拖延症。
所以,实际上,什么写作、写日记、阅读等等,都不是一个让你拿来养成好习惯的选择。
自此,我终于可以告诉你,习惯和例行程序之间的区别:
习惯,习惯就是你最舒服的方式,自然到可以不用察觉的事,不做某事会感到不好,比如你习惯用筷子,那么让你用刀叉,你就感到不舒服。
例行程序,这是你做了反而感到不适的事情,写日记时的反思让你感到不适,阅读论文时不能理解时的不适,写作遇到瓶颈不知道写什么时的不适。
他们都是需要付出努力去做的事情。
当我们说“习惯”这个词的时候,我们应该想到,吃饭的时候,我们可从不会忘记了拿筷子。
同时,我们也要想到,即便有的人说自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相信我,他们肯定有很多人也偶尔有过“忘记写日记”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