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不白论诗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织,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李不白评:
明天就是“母亲节”了,她源自美利坚合众国,上世纪八十年代经港台传入大陆,中国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孝文化,此洋节遂逐渐风行。时间定在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唐人孟郊这首《游子吟》在唐诗乃至整个中国古典诗中都称得上歌颂母爱的巅峰之作了。千百年来,传诵不绝,下至童子,上到老翁,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孟郊号称“诗奴”,“诗囚”,他一生写了五百多首诗,他用尽吃奶力气“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写的“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和这首《游子吟》相比,差的还真不是十八条街,十万八千里。

言归正传,母亲节将临之际,不白就剖析一下苦逼诗人孟东野的《游子吟》来缅怀亡母,感受母爱吧。从诗题上看,郊哥是为普天下游子代言颂母的,这里的吟是古诗的一种体裁,属于乐府诗,类似有《梁甫吟》,《白头吟》,《石灰吟》等。“游子吟”可以理解为游子的心里话。再具体一点,就是儿子想妈妈了。

母爱伟大,首先在于十月怀胎,生我肉身;其次不仅生我,还养我教我想我念我;再次母爱无私奉献,却不苛求回报。孩童时无力回报,长大成才了却常常是“子欲养而亲不在”,令人疾首痛心。诗人孟郊父亲早死,和老娘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唐代科举已经成为寒门子弟农奴翻身的不二法门。郊哥读书倒是勤奋,无奈仕途不畅,考到46岁才中进士(唐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这已经是他第三次跳龙门了,成功晋级。他为此写下“春风得意马蹄轻,一日看尽长安花”表达喜不自禁的心情。他花一天时间看尽长安花后,随即自长安东归,回家乡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向母亲报喜。然而因朝中无人,直到四年后,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才选为溧阳县尉,也就是提拔为溧阳县公安局长。尽管这比七品芝麻官县长还小的局长让孟大诗人有点失望,但毕竟工作得到落实,衣食有所寄托还是一件好事。不忘母恩,他走马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老娘接到官衙。这首《游子吟》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指明了此诗创作的缘起。

知人论世,了解了孟郊的家庭背景和写作背景,再来看他的《游子吟 》感受就会更加深刻。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诗人一上来就抓住一个生活场景——母亲为出远门儿子织布缝衣,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母子情。在科举的道路上,尽管迟到了几十年,尽管只做了比芝麻官还小的县尉,但也算学有所成,能够给几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抚养支持自己读书的娘亲一个交代。现实眼前的回报就是把母亲接到衙内供养孝敬。这一刻诗人眼前浮现,脑海印象最深的就是每一次进京赶考妈妈为他缝衣的大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