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出人头地,必须博取功名。 然而从湖州到长安,千里之遥,而唐代科举考试一般在正月,二月某日,依然春寒料峭,天寒地冻。这样孟郊每一次赶考,妈妈都要为他缝制厚厚的棉衣,换洗的长袍短褂。儿行千里母担忧,古时没有汽车,动车,像孟郊这样的贫寒子弟,能骑个毛驴就不错了,到京城千里迢迢,往返没有一两个月也是无法想象的,而漫长旅途上风霜雨雪,天灾人祸,谁能预料?所以每次远行几乎都是一场生离死别,母亲没有豪言壮语,也不会让儿子立下不成功便成仁的生死状,她只知道夜以继日的缝制多一件衣服,孩儿路上就会多一分温暖,少一分饥寒的伤害。诗句意思明白如话,就是说诗人马上就要接母亲来享福了,他此刻顿时想起多年来母亲长满老茧的手,一次次一件件一针针为他缝制的衣服,那是他今天能够谋得一官半职最大的后盾和支持啊。

“临行密密织,意恐迟迟归”,前两句交代了游子的衣服都是娘一针一线缝的,这两句又交代母亲并不因为时间紧迫而草草了事,反而不紧不慢有条不紊缝制的更加细致,千针万线,密密麻麻,那些针脚都盛满母亲深深的爱,那些丝线都系上母亲长长的牵挂,那些布,那些棉都保存妈妈的温度,伴儿千里行。“意恐迟迟归”有两个意思,一是怕儿子出门太久,针线稀了衣服不仅不保暖,也不结实耐穿,二是母亲一针一线化为儿子的护身符,而她就在享受制作护身符的过程。护身符越多,她的儿子在外就越平安顺利。人生无常,她只想和儿子多呆一会儿,多爱一点,因为谁也不知道放飞的风筝会遇到什么?未知的明天会发生什么。让时光再慢一点,让儿子再暖一点,手中的针线,就是留恋的泪滴,游子的衣裳,就是母亲的牵挂。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郊哥情不可遏的呐喊。我们可以想象从母亲缝制的布衣,到他获取功名后身着的官衣,中间经历了多少日日夜夜,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哪怕是小小的成功,他怎能不感慨万千,感激背后一直默默支持他,挂念他,与他同喜同悲不离不弃的母亲大人呢?母爱像三春阳光,无边大海,萱草一样的小惠,怎么能回报母亲泰山东海春熙一样的大恩呢?孩儿回报的恐怕不及母爱付出的万分之一。“诗从肺腑出,动辄愁肺腑”,这是两百年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读罢孟郊诗的印象,一千年后让李不白来评孟郊诗,只有八个字“赤子之心,性情中人”。

最后,补充解释一下“寸草心”的理解。网上很多解释理解为普通的小草,用来比喻子女回报的微不足道,似乎也说的通。但说的还不透。这里牵涉到母亲花的代表,在西方,母亲花约定俗成为康乃馨,有红白黄三种颜色,分别代表热情,纯洁,感恩等寓意。

我们中国,其实也有自己的母亲花,名叫萱草,又叫忘忧草,黄花菜,金针菜,宜男草,花色橙黄,像百合花一样的筒状。早在《诗经·卫风·伯兮》里就提到:“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朱喜注说:“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诗经疏称:“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古时母亲住北房,据说孩子远行前,就会先在北堂前种植萱草,让母亲观萱解忧,减轻思念儿子带来的痛苦。孟郊另外有一首《游子诗》写道:“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门,不见萱草花。”该诗也是对“寸草心”的最佳诠释。“寸草心”就是儿子在母亲住室前播种的那一片萱草,承载了游子对母亲无限的敬仰和感恩之心。换言之,孟母为儿子缝制了一行囊衣服,而郊哥为妈妈种植了满园忘忧草,二者共同谱写了人间最真挚纯洁的母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