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是架空生活
文艺作品的生命力在于“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当下的影视文艺作品,有一个不好的现象,即架空生活:把生活中的极端现象的事件经再次夸张演绎后搬上荧屏。让观众看的反感,不舒适,一头雾水。
比如,现代生活剧,到处是豪车豪宅;感情戏,大都是老夫少妻,或姐弟恋、多角恋;在家庭关系的呈现上,刻意激化了的老年父母与子女的矛盾,将“作”的父亲或母亲演绎到登峰造极;很多当代生活剧为了“出圈”,采取的策略是,剧集围绕着民众关注的热点议题展开,以期形成广泛的社会讨论,并带动剧集走红。因此有学者指出,中国电视剧正在进入“话题时代”。
可以肯定的是,相较于其他类型电视剧,当代生活剧的创作既容易又困难。容易是因为其成本很低。困难是因为当代生活剧的核心其实就是“过日子”——这是每个观众的当下,它不像古装、玄幻剧那样有历史距离和知识鸿沟,编剧可以偷工减料地糊弄,任何脱离生活的剧情都难逃观众的火眼金睛。
电视剧是艺术的,它对话题的谈论,不是浮光掠影的看法,而是经过努力后抵达的事实;它能超越日常经验和普通的价值评断,让我们看到简单的对错是非之外一些更复杂的东西,比如人性,并启迪我们更深远地思考一些什么。因此,电视剧中的人物,都很难用一个“好”或“坏”来概括,人物的魅力就在于他们的复杂性,也正是经由他们的复杂性,我们拓宽了话题的思考维度和空间。
遗憾的是,现在的大多数当代生活剧都犯了“话题先行”的毛病,编剧已经事先架构好话题的走向和答案,然后找来几个人物,编造一些剧情,包裹住话题。其结果是,人物是单向度的,剧情是干瘪的,这样的剧集就成了话题的演绎,它虽有当代生活剧的壳,本质上却与“生活”无关。
在电视剧中,玛丽苏强情节时代已过,市井气人情味是独家配方“。人情味”是激发观众观剧欲望和强烈代入感的催化剂,而在台词、细节中体现出来的烟火气和人情味也是观众们对好的剧集买账的原因。
在中国人的传统生活之中,含蓄的表达方式仍然是主流思想,因此在甜宠剧盛行的时代之下,含蓄的中式表达手段也许更加符合观众的审美口味。而不是男女主角像西方人一样性开放,对男女主角主动地投怀送抱,上演摸头杀、小碎步,让观众们看得直呼牙疼。
在这个还是“内容为王”的时代,无论是何种题材和创意,最终在主题思想上都要回归人文关怀。温暖、正能量、人文关怀永远都是电视剧的永恒主题,无论是任何题材的剧集都需要将人情味作为首要考量的依据,而人情味的体现也都是在剧情的细节之处和台词的细腻表达上。编剧取材于生活的戏剧元素,才能够精准表达人物情感,才能够让整部剧够生活、够市井、够滋味。
架空生活,指的是在影视剧中,这个时代无论人物或者环境都是完全虚构的。无论是真实的人物在虚构的环境,或者虚构的人物在真实的环境,都是虚浮不实,没有基础。这种架空生活的作品,不接地气,对故事随意加工胡编乱造,对人物任意演绎打造人设,注定是没有生命力,没有观众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