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故事也能说明什么叫“当局者迷”。很多事情你能看得清楚,其实是你站在旁观者的上帝视角。可是大多时候我们是不知道自己处于”盲人摸象“状态下的。最典型例子就是你能快速看到别人的缺点,但无法发现自己的缺点。

以上例子说明:如果你只是站在自己的个人角度,或者只是听取某人的片面观点,很容易因为这些”碎片化“的内容而影响到自己的思维判断。
人是受环境影响的物种,你每天受所接收到的东西影响,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你当下行事与思考方式,而你的行事与思考方式又会去影响周边环境---吸收志同道合的人,排斥价值观不同的人(也叫物以类聚)。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把时间当作朋友》其中一节就提到:人与环境是互为因果的,你受环境影响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
”碎片化“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提意见“。比如开会时,你一言,我一语,听起来都有各自的道理,各自的意见在某一情境下也确实是正确的。但这也只仅仅限于他当时所面临的情境,他看到的只是局部事实,通常对于整个流程与链路协同却是有害的。
提意见的情况也算是”盲人摸象“的一种体现。他们只看到对自己有益的,或是注重一时的利益,却忽略其它环节的关联性与协作性。这也不能全怪他们,他们确实只看到某一个问题,从而提出了这样的意见。任何人都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因为对于全盘没有经历过,没有经验,所以根本没法儿想到其它环节。

怎么避免这样的情况呢?
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断学习,不断去尝新,不断扩展视野。
学习是一种“观察”的过程,是通过别人的经历来汲取”教训“。尝新则是自己亲身去“体会”过程。但一个人通常很难自身去”体会“所有的环节与事物,所以更多只能依靠阅读与学习来增加自身的“体会”。
有一点需要注意,可以集思广益,但要有过滤地去筛选,并做深度思考。而这些需要足够的知识量去支撑。
观察与学习的过程是不断获取“知识点”的过程,我们得到的每个知识点,会在你大脑里建立的一个“认知锚点”(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标的物”)。大脑如同浩瀚的的汪洋大海,获得的每个“知识点”就如同漂浮在大海中的一个“小灯塔”,可以作为位置的参考点,你所学到的“知识点”越多,这样的“小灯塔”就越多,范围就越广。

多个关联的“认知锚点”组合成小知识网,多个知识网再相互关联组合,量变引发质变,最终聚变为庞大的“系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