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山中雪后》,情景交融,如一幅清丽的山居雪景图
前言 :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每一个季节都有它的使命和意义。
春的蓬勃,夏的热烈,秋的绚烂,冬的静谧。每一个季节也都有它独特的美。
夏日可畏,冬日静好。相较于另外三个季节,冬的娴静恬适更令人心生安暖。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雪是冬天的灵魂,没有雪的冬天多么索然无味。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那个披一身雪花归来的芙蓉山主人,迎接他的是,一定是窗前摇曳的烛光,和灶前温暖的炉火。
因为有了雪,诗词里的冬天就多出了些许唯美,抑或,还有几缕清寒,就如郑板桥的那首《山中雪后》。
读来一首诗,看去一幅画。郑板桥的这首诗清丽,婉约,看似写景状物,实则触景生情,在这壮美的雪景图中隐藏着作者内心的孤寂和品质的高洁。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清 郑燮《山中雪后》
简译:早晨起来推开门,漫山遍野的皑皑白雪扑面而来,触目皆是耀眼的洁白。
雪霁天晴,只是天空还残留着淡淡的云彩,初升的朝阳并不明亮,日光似乎带着泠泠寒意。
房檐上垂着长长的冰柱,还没有融化的意思,小院里的梅花枝条仍被冰雪凝冻着,寒光闪闪。
四周一片安静,时间仿佛都静止了一般,此刻,这山中雪后清冷孤寂的气氛是多么的不同寻常。
赏析:读来一首诗,看去一幅画。郑板桥用他那只生花妙笔,为读者描绘出了一幅清凉的山居雪景图。
诗的前两句写景,雪后初晴的早晨,旭日东升,云彩淡淡,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银装素裹的冰雪大世界。
此刻,这山野仿佛禅定了一般,风不摇,树不动,唯有泛着清冷光辉的皑皑白雪。
诗的后两句抒情,檐雪成冰,梅花冻凝,雪后的山中,自带孤寂清寒,这情景是多么的不同寻常,一如自己此刻的心境。
整首诗写景状物,触景生情,可谓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人,物我两忘,一时间人和梅雪都入了诗情画意。
山里的冬天可真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