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当粮食出现了剩余,便产生了酒,也就出现了酒文化。
中国人自商周时期饮酒,至今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中国的酒绝大多数以粮食酿造,酒紧紧依附于农业,粮食生产的丰歉成了酒业兴衰的晴雨表。
在许多巧场合,酒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无酒不成宴。

在中国,酒文化以道家哲学为源,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折冲樽俎,狂傲不羁,这是酒神精神的精髓。
秦汉时期,酒更多的被赋予了壮烈昂杨的色彩,喝酒是为壮英雄之气。温酒斩华雄多么潇洒,“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多么豪迈。

魏晋时期,由于特殊的政治社会背景,喝酒则为人生苦闷的宣泄,为消解内心的孤独与忧闷。酒能使人感受到一种情感交流的气氛,使心灵得到沟通。即使自酌独饮,也能使人与自然更加贴近。虽然借酒消愁愁更愁,但孤独愁闷之人还是离不开酒的。
魏晋名士嗜酒如命既为思想,更在环境。竹林七贤之中的刘伶就是魏晋名士中“借酒浇愁”的典型代表,他“常乘鹿车,携酒一壶,使人荷铲随之,云:死便掘地以埋,土木形骸,邀游一世。”竹林七贤中的另一著名人物嵇康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锋芒毕露的人,但他却也表现出恬静寡欲的一面,宁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

阮籍,嵇康和刘伶等人虽然终日饮酒作乐,但是纵情之后皆能文章,这在另一方面也大大丰富了魏晋的文学创作。在魏晋的文人聚会中,酒是人们联络感情,感物作诗的媒介。“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中有说道:“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名士们在饮酒咏诗中,体会到了人生的快乐,这种快乐因为短暂而更加显得弥足珍贵。
也正是从魏晋开始,酒便与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密不可分,两百多年以后的唐代,“诗仙”李白深受魏晋风度的影响,杜甫曾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更是把酒的作用推向了高潮。后来不论是诗人、画家,书法家都以酒为友,以酒激发灵感;帝王、谋臣、将军、歌姬都以酒成事,以酒留下美名。

文人爱酒,武将也离不开酒。尽管军中禁酒,但出征喝壮行酒,凯旋喝庆功酒(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只是其一)。连死人和酒也挂上了钩,探监送酒菜,祭祀时,必须以酒敬天敬地敬死者。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酒的品种、酒的工艺、酒的质量、酒的产业越来越多,越做越大,酒也成了人们交往中的必备品。红白弄喜事,升迁添口,旧友重逢,连学生考试也不可避免。人们在酒宴上觥筹交错,推杯换盏,显示地位、展露身份、表达心情,还形成了许多的俏皮话: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 少小离家老大回,这杯我请小姐陪。 人在江湖走,哪能不喝酒。 若要人不知,除非你干杯。 万水千山总是情,少喝一杯行不行。 酒量是胆量,酒瓶是水平,酒风是作风,酒德是品德。 看起来像水,尝起来辣嘴,喝下去闹鬼,走起来绊腿,夜里面找水,早醒来后悔。 要让客人喝好,自己先要喝倒。 不会喝酒,前途没有。 辣酒涮牙,啤酒当茶。 要让客人喝好,自家先要喝倒! 百川到东海,何时再干杯,现在不喝酒,将来徒伤悲。 一般的女人不喝酒哎,喝酒的女人可不一般哦。 喝醉了酒,我谁都不服,就服(扶)墙。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感情厚,喝不够;感情薄,喝不着;感情铁,喝出血。 请你喝酒就得醉,要不主人多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