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浑源县城位于恒山主峰北麓,距山脚4公里,距峰顶12公里,既是恒山风景区的旅游后勤基地,又是一座令人留恋的北方古城。
浑源城始建于后唐,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城。旧城遗址在县城西北8公里横山东侧,即今毕村、麻庄间古城洼。由于原城址地势低洼,被洪水冲没后,唐末迁至今城。千年来,一直是浑源的州、县衙署所在地。1947年3月,浑源城曾改为浑源市,直属于雁北专署。2001年2月23日,浑源城改名为永安镇,为县政府所在地,是全县和恒山景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恒山地区地处晋、冀、内蒙古咽喉要冲,是连接北方少数民族和华北地区的纽带。近年有学者论证,北方有一条茶马之路可与丝绸之路相媲美,那便是通往库伦(今乌兰巴托)、俄罗斯的茶马互市之路。而这条道路上的中转集散地便是雁门关外的大同及周边州县。尤其魏以大同(平城)为都,故商贸发达,尤以马市为最。辽、金时期,恒山脚下的浑源县是辽和北宋与南宋的贸易集散地。

明清时,浑源由于手工业发达,百业俱全,其商业规模是雁北仅次于大同的重要商埠,多达几十行,与晋、冀、京、津、察、内蒙古往来频繁,大宗的有黄芪、烧酒、砂器、铜器制品、中草药等。山西曾有“南有晋城,北有浑源”的美誉。

民国时,浑源的私营商业发展很快。据民国八年(1919年)统计,全县有私营商业26600家。
1945年10月,解放后的浑源县为雁北专署和军分区的驻地。1947年浑源城成为专属市(浑源市)。这时期,浑源作为雁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也成为晋察冀首屈一指的商留集散地。
为了让浑源城的历史和文化韵味更加浓厚,浑源县政府在古城建设中,特意依照民国年间浑源传统手工艺人形象,精心设计了几组反映浑源农业、商业、运输业、服务业、手工业的铜塑像,以彰显古城的文化魅力。

01.推碾子
这组铜塑位于永安镇政府新址北的小广场,从西进浑源城入口处。
它是由一扇碾盘,一个碌碡,一个农民组成。农民正在推碾子,他大步流星,想着赶快加工完粮食,让家中父母妻儿吃上顿香喷喷的热饭。它展示的浑源农民加工粮食的场景。过去没有剥米机和电磨,农民打下粮食,须经碾子碾去皮、粉碎成米或面后才可食用。雕像制作精美,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具有很强的民俗风味。

02.吹粮麸
这组铜像与推碾子位置不足百米,它由一辆扇车,一担装满粮食的箩筐,一位坐在长条凳子等着吹粮麸的农民组成。过去,农民打下粮食后,交地主地租时,地主一定先让吹粮麸,意思就是通过扇车,吹掉粮食中混杂的的秕子,留下籽粒泡满的颗粒。为了剥削农民,地主往往调大扇车风力,把那些不太饱满或者是小一点的粮食颗粒也吹到外边,加重农民的负担。农民坐在那里,忐忑不安,担心今年的收成恐怕又像是多收了三五斗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