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1《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约翰·麦考密克(5)
第五部分 情绪素养
第十五章 情绪盲的代价
1、情绪盲指管理情绪的知识匮乏,情绪不适应环境,缺乏情绪竞争力。
2、抑郁症的原因:个人主义抬头、宗教信仰力量没落、社区和大家庭的支持日趋减少。支持个体对抗挫折和失败的精神力量消失,就会提高失败的破坏程度,把暂时的挫败变成持续绝望的来源。
3、悲观地看待生活中的挫折,感到无助或绝望,是抑郁症的来源。
4、心理疫苗: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困难可以降低抑郁的风险,不能放任焦虑、悲伤和愤怒等情绪,可以通过想法改变自己的感受。
5、儿童接受相关的情绪和社交竞争力训练,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6、情绪技能包括:自我意识;识别、表达以及管理感受;冲动控制和延迟满足;处理压力和焦虑。控制冲动的一个关键能力是了解感受和行动的区别,并学会更好地进行情绪决策,首先要控制行动的冲动,然后在行动之前识别其他替代行动及其后果。很多情绪竞争力属于人际关系方面:理解社会和情绪线索,聆听,消除负面影响,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并理解在特定情景下什么才是恰当的行为。
第十六章 情绪教育
1、避免冲突的办法:要沟通,不要随意猜测,不要急于下结论。以自信的态度做事,主动倾听,直率地表达感受,但是不能上升为攻击。
2、自我意识:识别和用语言描述感受,发现想法、感受和反应的联系;了解想法或感受是否主导决策;了解替代选择的后果;识别自身的优点和弱点,用积极而现实的态度看待自身。
3、情绪管理:认识到感受的起因,学习处理焦虑、愤怒和悲伤。对决策和行动负责任,遵守诺言。
4、同理心:关键的社会技能,理解他人的感受,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尊重人们对事物的不同感受。
5、建立人际关系:学会倾听,恰当地提出问题,在别人的言行及自身反应和判断之间进行区分;自信果断,但不愤怒或者哑忍;学会合作、解决冲突和协商妥协的技巧。
6、学校的使命:除了教学生做事,还要教学生做人。担任社会代理人的角色,确保儿童掌握重要的人生课程,回归古典教育的角色。
7、最理想的情绪素养项目是尽早开始,按照不同的年龄层次因材施教,贯穿整个学校生涯,同时学校、家庭和社区要一起努力。有责任感的成年志愿者充当学生导师,定期陪伴缺乏家庭照顾和关爱的学生。
8、性格的根基是自律,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哲学家认为,道德生活的基础是自控。
自我科学课程
1、自我意识:观察并识别自身感受;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体系;了解思想、感受和反应的关系。
2、个人决策:审视自身行为,并了解行为的后果;了解思想或感受是否主导决策;把这些认识运用于性行为和毒品等问题。
3、管理感受:监测“自我交谈”,捕捉自我贬低等负面信息;意识到感受的成因(例如,伤害引发愤怒);寻找途径应对恐惧、焦虑、愤怒和悲伤。
4、应对压力:学会通过练习、指导性意念、放松技巧减轻压力。
5、同理心: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担忧,推己及人;欣赏人们感受事物的差异。
6、沟通:有效地谈论感受,善于倾听和提问;把他人的言行与自身的反应或判断区分清楚;传递“我”的信息,而不是一味指责。
7、自我表露:认同开放的价值,建立人际交往中的信任;了解什么时候可以透露私人感受。
8、领悟:识别自身情绪和反应的模式、识别他人相似的模式。
9、自我接受:感到自豪,并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身;识别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学会自嘲。
10、个人责任:负责任,识别自身决定和行为的后果,接受自身的感受和心情,遵守承诺。
11、自信:不卑不亢地表述自身的担忧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