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的一个故事:
一位爸爸带着儿子在肯德基点餐,坐下来后,爸爸对儿子说:
“你吃这一顿饭,就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钱。”

或许,这在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听来并不觉得有什么。但这孩子七八岁了,他懂得父亲话中的含义。只见他听父亲说完后,原本低头正常咀嚼食物的动作稍稍有了停顿,并且越来越慢。
在孩子面前哭穷,是很多父母认为的教育孩子的机会。他们认为在孩子面前表明家庭的经济状况,会让孩子懂得勤俭节约,懂得关爱父母的艰辛,还能体现自己即使家庭条件艰苦也满足孩子的需求的慈父慈母形象。
每当这个时候,孩子的心里是怎样的想法,可能很多父母并没有深刻体会过。
换位思考一下,我们曾经也是孩子,儿时想要某个东西时,父母以家庭条件不好而拒绝自己的要求,或者在最后勉为其难地买了那个东西给自己,紧接着就是一大堆的唠叨。内心是不是会有愧疚感?直到长大,这种感觉仍然挥之不去。

麦麦是三年级学生,班级里组织去附近的名胜古迹参观,并且以这次参观写一篇作文,每个人要交5元门票费。
麦麦回到家里跟母亲说了这个事情,母亲很犹豫。80年代的农村,出品的蔬菜都是几分钱几角钱一斤,五元对于当时来说属于小巨款了。
看着母亲的纠结,麦麦也犹豫了。可她毕竟是个孩子,只懂得要完成老师交代的写作作业,如果不去,作业如何完成。麦麦心里难受,去上学时走了一段路又倒回来,站在家门口一直抹着眼泪。
母亲知道麦麦是为了那5元观光门票费用。只见她拿着钱,脸色铁青地把钱甩在麦麦面前的地上,叫嚷道:“拿去,张开嘴就要钱,不想想这5元多么的来之不易。”
麦麦已经步入中年,这一幕,成了她永恒的记忆。即使这么多年过去,母亲甩钱的那个动作仿佛发生在昨天一般,从来没有在记忆中褪色。
俗话说:再穷也不要穷孩子。

这个穷,不是经济上的穷,而是精神灌输。我们应该给予孩子精神上的富足,不是在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以自己不能接受孩子的索取去埋没孩子的天性。这种创伤,会深深刻在孩子的骨子里,怎么也无法抹去。
麦麦母亲的甩钱动作,刺伤了麦麦的心,尽管她当时只是小孩。可每当她想起这一幕,如鲠在喉。
武志红老师所说:“任何一个超过他们承受范围的复杂挑战,都有可能给他们造成不小的内心打击。”
有时候父母在孩子面前哭穷,不是教育,而是伤害。
”这一破玩具,用了我一天的工资。”
”为了你的愿望,我得更加辛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