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 经历 分享 给大家 ,希望 大家 勇攀高峰 超越梦想。
引子
曾经我也被人取笑过痴人说梦,甚至我父亲也嘲笑我不切实际的梦想,但我确实坚持下来了。我朝着自己的梦想如蜗牛般行走,失败了,我再从头爬来,这一爬便是二十八载。或许我只是当代版的范进中举,我用平淡的文字记录着属于我自己的那份或者卑微或者荣耀的流水帐。梦还在,心就在,这是刘欢在从头再来中唱到的;生尽欢,死无憾,这是游戏中阐述的。诚然,走入燕园,走入南加州,我此生无憾矣。
第一节 感恩父母
我父亲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养家持家,任劳任怨。他不了解家国大义,也不擅长手艺技巧,在家乡的黄土地上播种着一生的希望。如果不是当时我父亲艰难的决定,我现在可能只是家乡的一名小学教师。这或许儿女绕膝、双亲在旁,但始终缺少了日后的精彩。与我父亲一样,母亲只是广大的默默无闻农民中的一员,无任何出彩之处。她一辈子守在群山中,从未踏足世外之事。
我的家乡是一个小山村,地处湘西南,群山环绕,连绵起伏。唯一的遗憾是有青山没绿水,自然也就缺少了许多乐趣。对于农民而言,水源是农业之本,没有水源,种植无从谈起。所以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家乡兴建了引水工程,这个引水工程贯穿邵阳的大部分县市,如长龙般潜伏在崇山峻岭中。这是我们当时的乐地,行走在管道之上,穿梭在隧道之中,留下了童年的无限乐趣。每个下午,我们把牛赶入群山中,然后大家聚集在管道上,或玩石子,或玩扑克,这一切是何等的惬意与自在。至今,家乡的山山水水仍然在我梦中萦绕,每次梦醒时分,总是感觉过去的一切历历在目,这或许是家乡的召唤,召唤着游子的归来。
整个小学都是在这种无忧无虑的日子中度过的,记得当年总是下午放学后回家放牛,然后晚上就着煤油灯做作业,再然后如果天气好的话就在禾场里数着星星听着蛙鸣,大人们则在旁边讨论着收成。至于电视和报纸,这是肯定没有的,我们总是在南下打工者口中得知关于外面的一切。依稀记得爷爷在我十一岁的时候问我中国的主席是谁,而我全然不知国家主席的概念是什么。现在想来实在惭愧,但是当时极度闭塞的山村中,外面发生的一切都恍然隔世。
初中和高中的几年都在县城度过,期间寄宿在校,日日秉灯苦读,表现尚可圈可点。许多印象都模糊了,但些许还是依稀可辨。当时我都是一个月回一次家,在家睡上一晚就要归校,期间拿上伙食费和抗一袋米交到学校食堂作为下个月的口粮。除了很少的时候爸妈到学校送米外,我都这么一直扛着米到学校直到高考结束,足足扛了六年。初中毕业的时候参加了中考,当时报考了一所师范学校,这是因为当时的师范学校还能安排工作,我爸妈也希望我能当一名教师,引用他们的话说,这至少不用把锄头种地。后来的结果是由于师范院校最后一年分配工作,考生众多,上线者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才能入校。但是这笔费用当时对我家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我爸妈怎么样也凑不齐这笔费用。无奈之下,他们决定送我去高中,这一举动在当时农村无疑是一壮举,当时的大学由于也是安排工作从而竞争激烈,录取率不是很高,如果没考上大学的话,整个高中的时间都荒废了,而考上大学的可能性,这一切都是未知数。记得九七年的夏天,我爸妈经常和几个叔叔在一起讨论我是否需要上高中的事情,他们更多是讨论上高中后如果考不上大学的后路,然后才是高中的费用。最后四叔表态了,还是读吧,边走边看,就这样我就走入了高中部。
高中的生活更加单调无味,日子如流水般无色无味,无任何留恋之处。为了支付我的学费,父亲已经加入了南下打工者的行列,母亲在家辛勤的劳作,而妹妹在两年后也辍学加入打工者行列。霎那间,好端端的一个家庭几乎濒临破碎,终日聚少离多。 高二时一个同学给了两本辅导杂志,很幸运的是杂志封面是北大的西校门和清华的二校门。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观看和膜拜北大清华,这是如此的神圣和漂亮。读书当去此等地方,这是我的心愿。我多次和老师及爸妈提起我的理想,但他们都是劝我早点放弃不切实际的梦想。诚然我也知道我的水平有限,但我希望自己能够近走进北大清华,哪怕是去赏玩也好。高考结束的时候,我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为的是能够亲身走入燕园和清华园,但是几分之差让我不得不选择了调剂湖南师范大学,家里也无力支持我复读的打算。虽然新世纪的第一年我爸妈也摆酒庆祝我考入大学,成了山沟中第一个大学生,但是我的梦想犹在,我始终朝着我的梦想前行。多年后走入燕园我才明白,梦还在,心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