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湘江麓山
记得高中语文老师说过,你们可能会跨过长江,跨过黄河,但至少要跨过湘江,当时湘江对我而言,可能和长江一样,是条很宽的江河。高中毕业以前,我从未离开过县城和家乡,没去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当年九月,我非常期待着入校开学的到来,憧憬着未来的大学生涯,也向往着大城市的繁华。当父亲和我打点好行李,买好长途车票,登上远去的汽车,我发现我终于走出了群山,离开了这块生我养我的贫瘠之地。但是我也没有意料到,从那开始,回家成了奢侈的事情,我多年是一年回一次家,最近几年更是常年未归。我曾戏言自己是“少小离家,常年在外,鬓毛未衰,乡音已改”。诚然,在外呆久了,也就习惯了繁华便利和灯红酒绿,而家乡的发展依然如原始状,几乎没有任何显著的变化。如果有的话,那就是亲人的老去和荒芜的田地,越来越多的青年加入了南下的行列,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耕种。多年前我重走小时候放牛的群山路径,发现树木和杂草已经封闭了当初的小路,或许我长久没有再次踏入山中,群山已经把我隔离开来了。
就这样,带着父母的期待和夹杂着自己落榜的心情,我来到了麓山下和湘江旁。从当时军训开始起,我明白了大学不仅是学习,我也需要自己赚钱来维持自己的生存。父母挪东家借西家凑来的只能保证学费,而生活费是非常少的,无奈之下,在我入学后不到一个月,我父亲也加入了南下打工的行列,当时父亲的工资非常低,每月不到八百块,这点浅薄的薪水并不包括他自己的生活成本。而我当时也抛下了各种杂念,奔波于长沙的大街小巷,寻找各种兼职机会,很快在军训结束后我得到了第一个家教,然后后来又找到了一个,我的生活终于在平时的学习和周末的家教中安定下来了。记得当年的冬天特别冷,而我没有保暖的外套,一次家教结束后,一位阿姨拿出三件毛衣给我说,现在冬天冷,你拿这些去御寒吧,我忍住泪水接过,心中一片怅然。我不善言辞,但是我把父母的恩惠和别人的资助留在了心的最底处。后来我把这事告诉我妻子,她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即使你不能回报当事人,你可以帮助其他人。诚然如此。
我承认我大学的生涯不算是品学兼优,甚至我都觉得自己是问题学生。我心里很排斥当时的学校,再加上后来发生的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我决定继续追求我未实现的梦想。也就是在大三的时候我听说了考研,当得知考研可以跨专业跨学校的时候,我如抓到了救命稻草,心情久久不能澎湃。未名湖博雅塔再次浮现在我眼前,永远的北大,永远的梦。我暗下决心,我宁愿放弃所有的机会,只为走入燕园,园自己的梦。考虑到我在数学系下面,我最初考虑了北大数学学院,但复习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学校的要求与北大的要求甚远,我不得不转而求其他。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结识了几个考光华的朋友,他们推荐了我一个论坛,这是一个由光华在校学生设立的论坛,资料非常丰富。就这样阴差阳错,我选择了光华,屡败屡战,多次失败以后,我仍然坚信我的选择。最终光华被我感动,向落魄的我抛出了橄榄枝。当然这是后话,现在回首我都佩服当时的勇气和毅力,这确实是年少轻狂,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
在最后一年的时候,我辞掉了所有的家教,只想留给自己复习的空间。复习的压力非常大,尤其是专业课,我没有学过经济学,我不得不自学,刚开始不懂,那就开始抄书,抄几遍后终于明白些许。郁闷的时候我就去湘江边上吹风,当时湘江风光带已经成型,是一片休闲胜地,到处游荡者红男绿女在卿卿我我。这对当时的我而言,可惜风光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望着潺潺而去的江水,我对自己的前途没有任何信心,我不知道我是否能够成功。家里也劝我实在点,选个容易的学校,我母亲说,我们是没有这个福分去消受未名湖的美景的。我也明白成功了或许皆大欢喜,失败了,只是别人茶余饭后的笑柄。记得当时我经常失眠,晚上很难入睡,想着未知数,久久难以入眠。
最后的结果是可以预料的,我一如既往的失败了,虽然也只有些许的差距。由于无钱支付高额学费,我还放弃了调剂某著名院校的机会。虽然失败了,但我从这次失败中发现,燕园并没有离我想象的那么远,似乎是我再努力,我便触手可及了。当时临近毕业,大家都在忙活着工作,我也加入了这个巨大的白菜市场。在父母不可理解的眼光下,我婉拒了高中母校的邀请而选择了去一所学院任教。我明白当时如果我回了母校成为高中教师,虽然父母感到高兴,但以后我的日子可以预料般的晨钟暮鼓。但如果我选了去学院任教,我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我可以继续追求我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