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2
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才是人生的根本。
庄子说:“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这里的“独有”指的是独立自在,自我和谐,自我完善,也就是懂得如何与自己相处。
人一方面要发挥自己的能力,服务于社会,使其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另外一方面要“独有”,使个体的生命处于积极、和谐的状态,成为“至贵”之人。
前者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后者是道家思想的体现。
学习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与孤独和解,如何与时间为伴,是每一个人的必修课,而且它如同养分,对人的滋养,是缓慢渗透的。
那么,又如何与自己相处呢?
首先,认识到孤独是不可避免的。
人是群居动物,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脱离他人而存在,但是我们又是孤独的。
在没有人的夜晚,在内心的深处,我们渴望被人理解,渴望被人接纳,但是,相识满天下,知己能几人?
惠子是经常和庄子斗嘴的一个朋友,每次都被庄子批得灰头土脸。
惠子死后,庄子讲了一个故事,来形容失去精神上的对手之后的孤独。故事说的是:
有一个人,鼻尖上溅到一滴像苍蝇那么小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随手劈下去,把那小小的污点削掉,鼻子没有受到丝毫的损伤,那人也站着面不改色。
宋元君听说这件事后,把那匠石找来说,你为我也这么试试,匠石回答说,以前我是能做到的,但是可以搭配的伙伴早已死去了!
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无时无刻地终身陪伴我们,在很长时间里,在人群中前拥后抱,热热闹闹,让人误以为这就是生活的常态,其实,孤独才是人生永恒的状态。
杨绛性格温婉,但绝不怕事,面对屈辱和不公,严守底线。
抗日战争末期,在离家很远的工部局半日小学教书的杨绛,每日乘车之后还要步行很久,才能改坐有轨电车抵达学校。
其间,曾遭遇日本人上车突袭检查。全车人都要起立,只有杨绛起来得最慢。有个日本兵便来找她麻烦,用手抬起她的下巴。
不知哪里来的勇气,杨绛不卑不亢,竟大喝一声“岂有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