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飞(高级编辑、一级作家)
多年来,《特别关注》刊发的格言,潜移默化地对我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某种意义上改变了我的人生和认知。我以为其真正体现了“激扬人生智慧抚慰读者心灵“和“思想的深度人性的温度“的宗旨,不失为当代人的“人生哲学“宝典,愿与诸君共享。
01
下意识地高看自己,
下意识地低看别人,
这样的时代病正在蔓延。
解读
几十年来,在各种场合,我见过太多中年过后(大都混得还行)自以为是的人了(我自己或许也是其中一个)。是啊,一个人到了一定的年纪,认知固化是普遍现象。几乎百分之百的人,骨子里都会高看自己,这无可厚非,因为高看自己,是人的本能。问题是高看过多,就会掉入陷阱。太高看自己的人,一定是画地为牢的人,也注定了是一个故步自封、没有胸怀、缺少包容、失去了修正与学习能力的人。
02
生活中只有两种实在的不幸:
受良心责备和疾病。
只要没有这两件坏事,就是幸福。
解读
这两件事,一个是精神层面的,一个是肉体层面的,都很难做到。所有人都多多少少做过受良心责备的事,这是“人不是完人”的必然,只是多少和大小的区别。一些事情我们受到很多制约,只能尽力而为,不留遗憾就不会被良心责备;疾病有先天的成分,但个人的努力、良好习惯的养成和适当运动,也有很大的关系。
03
一个人最大的教养,
是接受父母的不完美。
解读
60、70后,处在短缺经济阶段,孩子又多,家里穷,全靠自己,孩子怪不上父母,也更加知道父母的不易,懂得感恩。在80后、90后的孩子身上,这个问题非常明显,他们没有感受过短缺带来的困苦,却过于崇尚资本的力量,急于求成,父母被诟病成了一种社会病,折射出价值观和教育的畸形。
04
一个人最难做到的是:
克服人性的嫉妒本能,
对身边的人,发自内心的赞美。
解读
几乎每一个圈子都逃不脱这一规律,只有极少数人能做到,所以他们能脱颖而出。不愿意看到身边的同事和朋友过得比自己好,比自己有钱,比自己有才,这是“人之恶”的体现。一个不认识的人成了富翁,他的心里很平静;和他共处的某一个人成了富翁,心态马上失衡。职场上同事互踩是常态。一个圈子里的作家、诗人们打架也是。
05
经常与一类人较劲,
说明你与他是一类人。
解读
等你与他拉开差距,让他望你项背时,你就不会与他较劲了。所以你要做的,不是和他一起置气,而是默默地超越他,不与他做“一类人”。

06
能够在一起愉快玩耍的基础,
是双方都有掀桌子的能力
和不掀桌子的修养。
解读
这种情况多发生在酒后,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三杯之后,酒喝高了,脾气大了,无形中抬高自己贬低别人,一言不和,开始互怼,然后掀桌子,让在场的朋友处于尴尬的境地。这样的朋友过于看重自己,不顾朋友的感受,只能敬而远之。
07
失败是必然,成功是偶然。
解读
这句话看起来有些伤感,像是人生的宿命,却说出了大多数人不肯承认的现实。你要认可了,你就轻松了,你只需要努力,其他的交给上帝好了。有了这样的态度,说不定你反而成功了。另外,这里的成功,应该指的是:取得了大家公认的成就。
08
不缺爱的人容易得到爱,
不缺钱的人容易得到钱。
解读
内涵丰富,极其深刻。有点羊群效应的味道。揭示了舍与得之间的深刻道理,一个自私的人、小气巴巴的人,缺爱、缺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这里面最终反映的是:一个人的格局。
09
我们共同追求的幸福不是结局,
而是方向。
解读
结局可能不好,甚至很不好,但方向是对的,总会有幸福。因为我们的兴趣,决定我们的方向。在这条路上很难,但我们热爱——写作也是。
10
一流互捧,二流分化,三流互踩。
解读
一流和三流走向不同的两极,二流也很危险。胸怀、格局、学习能力、包容性等,决定了你在哪个流。你不是一流,但你可以向一流学,至少不要进入低层次内卷式的三流,以免互相踩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