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问题,双方的认知不同,没必要争辩。若是争吵,容易丧失理智,从而做出令人后悔的举动。
遇到事情,每个人的出发点、利益不同。若随意发脾气,反而会激化矛盾,不妨心平气和地对待问题,才是成熟的表现。
人和人相处,难免会产生摩擦,提升认知层次,谋求双方的利益,才是减少矛盾的根本。
04
- 关于生死: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庄子的这句话意思是,人的死和生,它就像昼夜交替的自然现象一样,是自然规律,无法避免。
生死有命,有些事情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特别是生死,因此,学会接纳无常的人生。
苏轼被赦免后,被安排了虚职,返程的路上,舟车劳顿,到达定居地常州已重病,人生即将走到尽头。
当家人为他的病情,感到难过时,他反而劝慰说,他这辈子没有做过亏心事,让他们别哭,让他坦然地离开人世就可以了。
后来,他的方外老朋友,径山寺长老维林得知他的病情,特地来看望他,两人相约在夜间凉爽时,对榻相谈。
临终前,苏轼在写给维林的信中写道:“死生亦细故耳,无足道者。”
他认为,对待世间万事万物,顺其自然就行。
人生无常,衰老和死亡,是一个正常的过程,他已看透了生死,活得无所畏惧。
正如王阳明临终遗言说的那样:“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未来无法预测,尽情地活在当下,才能不留下遗憾。
往事如过眼云烟,坦然地面对得失,才能活得云淡风轻。
05
写在最后
庄子说:“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内心深处,真正的名誉,是没有名誉,活出真实的自我。
烦恼来自人心,精神富足的人,不容易被外在的事物束缚身心。
爱得痛了,选择趁早离开。
追名逐利,不如洁身自好。
层次不同,懂得不去纠缠。
生死有命,学会珍惜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