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是第一挑战
环境决定商业模型能否走通
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行业技术是第一挑战,成本和效率则是我们认为将来能否实现量产规模化的关键因素,商业模式是可以打磨的。
我们重点想谈的反而是环境,大家可能更多听到的是场景,我这里用的是环境这个词。
技术层面不仅仅包括AI技术,还有配套的一系列技术,比如传感器技术,或者汽车工程类相关技术,这些都是(技术)真正在工具层面能够转化的依托和前提。
我们所谓的商业模型,这些技术是闭环,商业模式要走得通,无人化本质是用机器替代人的驾驶行为,它的核心逻辑是替人。
所以设计的商业模式终究要考虑到这个层面,怎么样更快去人,以及通过去人产生的经济效益如何和高科技投入产生的额外成本之间取得平衡。除了去人,还可能在能耗节约、提高周转率的角度带来增量价值。
重点说说环境,它包括宏观政策环境,比如大家喜欢关注的路权。现在观察下来,路权将来不会成为特别实质的障碍。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层面积极推动相关的测试,对这一点我们很有信心。
环境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场景。
我们都知道人是环境的产物,技术的落地也是环境的产物,给怎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土壤,就能开出不同的花。对于路权,真正全面放开路权之前,我们可以通过选择场景规避这个不确定因素。
而且不同场景对技术要求也不一样,因此我们投资的时候选择切入点,是从场景环境角度做出比较深入的分析,这也是把前面说到的技术和商业模型真正实现闭环的一个重要突破点。
我们以终局思维选择落地场景、构建商业闭环,开放的场景可能落地遥遥无期,就先做出特定的场景,底层逻辑是我们相信特定场景有它足够高足够深的护城河壁垒所在。
先把一个场景吃透,将来有机会寻找到第二条乃至第三条成长曲线。
落地场景的不同维度的分析,现在可能大家已经形成共识,几年前我们对这些特定场景做了比较深入的理解分析。
综合下来载人难于载物、高速难于低速,开放场景难于特定场景。这几个场景是我们归纳的一些各自的特色,也是我们前期布局的一个深层逻辑所在,终究要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