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些年,家长们蜂拥着去上早教,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近几年,家长们逐渐认识到提前学习的弊端,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拒绝早教。
我个人认为,从2岁开始有家长陪同的早教活动、大月龄的孩子参加幼儿园准备班是有必要的,大月龄指出生月份在9月以后、因差几个月得等到下一年上幼儿园的孩子,大家都知道,孩子与孩子之间差半岁区别其实很大的。
现在国内具有教研能力的早教机构开设的幼儿园准备班其实就是美国的学前班,我们有个家长学员因去美国访学一年,孩子恰巧未满3岁,在美国上了一年学前班,不仅仅是语言环境,尤其是在社会性交往上收获非常大。
幼儿园准备班不是幼儿园的提前学习,而是心理和身体上的调适,它注重的是社会性交往、同伴合作及身体协调性训练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在课程表上,一般会有感统训练、多感官活动(器乐、手眼协调、肢体协调、韵律美感等),如果是双语的会有外教课,外教课不是为了多学几个单词,而是从小适应与外国人交流、体验全英语的语言环境,在语言飞速发展期接收到另一种语言的刺激。
那么,在脑科学方面有哪些研究结果值得我们借鉴呢?
以下内容来自《儿童自然法则》一书,作者是法国的一位教育脑科学的研究者,她的课题获得国家教育部的支持,在一家幼儿园进行了三年的试点。
初生婴儿的大脑已经具备成年人神经回路的粗略架构,但大脑结构尚未成熟。
孩子的大脑发育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因此,
所有人都有机会发展智力,培养丰富积极的社会关系。
从语言的发展上看,
人类只需年幼时处于丰富、有活力的语言环境之下,就能促进神经回路的发育。三岁孩子所使用的86%-98%的词语均来自父母的语言。不仅如此,孩子语句的长短以及说话方式都与父母极其相似。
所以说,如果父母的语言丰富,父母习惯于用书面语言,说话结构完整,对孩子就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使用语言的时候,就会用词丰富而且结构完整;如果父母常常口语化、用词比较粗陋,孩子的语言表达就会贫乏。
幼儿在父母身边所经历的一切都将神经元联结的方式记录下来。从出生到五岁,每一秒钟就会建立700-1000个新的神经元联结。孩子看到的每一个画面,第一次互动,每一件事——不论多么平凡的日常琐事,都会在大脑中以神经元联结方式记录下来。大脑就这样直接借助生活经验而成熟起来。而且,在这些最重要的大脑敏感期,孩子收集大量的信息,建立起智力发展的里程碑。
幼儿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触摸东西、抓握东西、呼唤我们、观察我们的一举一动,认真地观察世界的同时,大脑也在不停构建中。如果这个时候,你打扰孩子,你认为他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那么他的探索欲望就会受到阻隔,对他的大脑刺激也会受到阻碍。
以后有机会,我还会把书中我认为对家长比较有意义的一些研究结论分享给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