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屋子里,马绍信则挂起了辽沈战役的地图。锦州、葫芦岛、松花江,东北四面八方都是敌人,他如同置身历史情景中,与四野一同思索着破敌之策。
因为林彪喜欢安静,马绍信也不再和人讲话。他保持着一脸严肃,总是冷冷地回答几个词语。而历史上,林彪更是不喜言语,指挥部里严禁发出半点声音。
入木三分,形象经典
有一回,恰好一位导演过生日,剧组买来了蛋糕,所有人都聚在一起热闹。可马绍信徒步走过,他像是没事人一般。
见此一幕,所有人都佩服不已。能在镜头下投入角色,这是演员的能力。可一直沉浸在角色里,把这份冷傲气质展现淋漓尽致,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马绍信还和自己的“秘书”(合作演员)打好招呼,除了他之外,所有人讲话自己都不会回答。
马绍信一改往日习惯,他一天要站14个小时以上,慢慢的来回踱步, 每个动作幅度都小,可精神面貌却焕发一新。
当坐着的时候,马绍信也把背伸的笔直。他本是专练草书的,可这一回又慢吞吞写起了正楷。
一个月后,有一场林彪与几个纵队指战员的搭档戏。饰演“黄克诚”、“梁兴初”的年轻演员热情高涨,他们一口一个“老师长”的喊着。
见此,杨光远暗叫不妙。要知道,面对年轻人,老一辈演员都是充满慈爱的,毕竟谁不喜欢被“赞扬和尊重了”?
可是,马绍信则仅冷冷地瞥了一眼,简单询问了部队的准备情况后,便转过身去。等这场戏拍完,现场掌声雷动。所有人都明白,这就是“林彪的神韵”。
带着绿毡帽,穿着军大衣,马绍信熬夜苦练。从肢体行动,到精神表情,竟然真的有了最难的“神韵”。
可仅仅得到老革命、老干部的认可,这还是不够的。对于此时的马绍信,杨光远导演已经很有信心。
于是,剧组特地邀请来了原四野后勤部主任陈沂现场观摩。这一次,导演主要则是考验马绍信的临场自信心。
经过多方面分析,马绍信缺乏自信也是上次失败的原因之一。当陈沂出现后,摄制现场鸦雀无声,这安静之中透着可怕。陈沂年过70,他静静等着马绍信的表现。这一次,马绍信不再怯场。
半年多来,他早已熟悉了林彪的生活习惯,阅读了大量的史料记载。这一刻,他便是林彪。
马绍信缓缓站到了镜头前面,在《辽沈战役》第一幕里,他与罗荣桓、刘亚楼开始了表演。这是一镜到底的画面,马绍信没有半点拖沓动作,他娴熟地拿捏着人物的心理活动。
正值大决战开端,我方以弱对强,林彪自然是谨慎又谨慎。眼神之中,马绍信透露着思索、担忧,可在罗、刘面前,他又有着坚定和果决。
缓缓踱步和慢慢抬手之间,马绍信已经做出了决定。此时,他通过节食,身材更加枯瘦,活脱脱从历史情景中走出来一样。
等到导演喊结束,陈沂激动地站起身来。他大步向马绍信走去,热情地伸手握住对方:“像!太像了!这就是林彪,你不愧老演员,这个角色戳得起,立住了。”
这时令人意外的一幕发生了。马绍信还沉浸在戏里面,他见有人靠近,本能地扫了一眼,然后微微点了点头。
陈沂突然吓了一大跳,当年的林彪也正是这样对自己。随后,陈沂向众人解释道:“林彪就是这样拘谨的人,他不近人情,指挥部里只有命令,容不得半点不严肃、不精确。”
全场人听完,大伙一起鼓掌,马绍信真的如同林彪一般。可他没有在现场多呆,直接自顾自地离去了。
这份孤独、谨慎被马绍信刻画的入木三分,再也没有人提出质疑了。实际上,马绍信要比历史上的同时期的林彪年长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