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领导观看马绍信饰演的林彪后,发话:再不行就换人!
那么,结果如何呢?
最终,马绍信用实力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1991年,由八一制片厂制作、李俊和杨光远导演的中国史诗级战争电影《大决战:辽沈战役》一上映,便爆发了万人空巷的观影热潮,诸多演员随之被带红。
林彪扮演者马绍信就是其中之一。
马绍信的表演到底有多么引人注目呢?有人说,马绍信之后再无林彪。邓小平观影后更是点评:“影片很好,好在实事求是!”
杨尚昆也说:“你(马绍信)演得好,很像!”
事实上,马绍信最初在《大决战:辽沈战役》中得到的角色并不是林彪,而是一个国军将领。然而,拿到林彪这个角色后,马绍信虽然相当珍惜,但起初的时候并没有把握好怎么去演,差点就被上级给换下来了。
《大决战:辽沈战役》不能没有林彪的戏份,而马绍信是公认的最好的林彪扮演者(当然,那是电影公映后的评价),若他被换掉,那观众又将会看到怎样的林彪呢?
这里就不得不让人疑惑,马绍信到底做了什么,才能稳住领导,重新拿回林彪的角色,并出色留下一个很难超越的经典?
没有《大决战:辽沈战役》的拍摄,就没有马绍信饰演的林彪;没有胡耀邦、杨尚昆和其他领导人的支持,《大决战:辽沈战役》也不会诞生。
说到底,马绍信还得感谢中央领导,不然他根本没有机会去成就经典。
1985年,时任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提到1949年这一“中国历史上伟大转折的一年”时,说:“描写好这一年的历史,很有教育意义!”
随后,他对军事题材电影创作提出建议:“要完整记录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指1949年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事),只要拍好三部电影就可以了!”
这三部电影,一部是八一制片厂刚制作完成的《风雨下钟山》,另外两部则分别是描述“转战陕北”和“三大战役”题材的电影。
因此,正是在胡耀邦的号召下,描述三大战役之一的《大决战:辽沈战役》才应运而生。
那么,怎么拍呢?
这个任务终究还是落到了八一制片厂的肩膀上,当时,国内除了他们,没有其他单位或个人有能力去完成这事。
八一制片厂于1952年8月1日成立,1956年正式改名为“八一电影制片厂”,2018年又进行了改制,称“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电影电视制作部”。
自诞生之日起,八一制片厂就主要偏向于战争类型等主旋律电影的制作,所以也被认为是“中国唯一的军事电影制片厂”。
截至2014年,也就是改制前,八一制片厂已拍摄制作各种影片2200余部,其中军事教育片和国防科研片,即与战争有关的影片,共有571部。其中经典的有《永不消逝的电波》、《地雷战》、《狼牙山五壮士》、《林海雪原》等。
除了传统主题战争片,八一制片厂其实也进行了创新,积极与国际接洽。他们在1988年拍摄的《晚钟》,曾让国外产生震动,一举夺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产量高,质量又无可比拟,八一制片厂因而一度成为中国电影界的标杆。
他们拥有这样的实力,中央完全可以信任他们,让他们来完成《大决战:辽沈战役》的拍摄是再正确不过的决定。
然而,《大决战》系列中,就《大决战:辽沈战役》最为特殊,刚接到任务时,制片厂的相关领导就陷入了两难之中。
这倒不是技术不够、资金不足、道具缺乏或其他什么原因,而是电影中的主角之一是林彪。
八一制片厂不知该怎么去处理好剧本,该怎么去定义林彪和将他塑造成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怕惹麻烦。
未能定下剧本,电影自然无法拍摄,何谈完成任务?
为了处理这个问题,八一制片厂的领导和其他一些人进行了大讨论,吵来吵去,到头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问题最后被抛到了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