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期间,杨尚昆当时正在中央机关任职,曾协助周恩来处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一些日常工作,为了解敌情、排兵布阵和解放全国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他是了解林彪和辽沈战役的。
对八一制片厂领导的看法,杨尚昆都进行了批评。
他毫不掩饰地说:“剧中要有林彪,如果不写林彪,那东北战场的仗谁打?”
批评完,他给领导明确了剧本的写作原则,为他们指明了方向,就四个字:实事求是!
应该是怕领导还不明白,杨尚昆直白地补充说:“……把他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来观察!”
得到这一指示,八一制片厂的工作人员算是吃下了定心丸,终于放心大胆去写剧本、拍电影了。
作为导演,李俊也遵从了杨尚昆的指示。
《大决战:辽沈战役》拍摄过程中,李俊在日记中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写道:我们应该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解放战争时期,林彪对革命和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1945年9月下旬,在毛泽东的领导和指示下,林彪来到东北领导东北的革命力量。
之后,他仅用几年时间,就让东北民主联军,也就是后来的解放军,在东北站稳了脚跟。到1948年时,在东北的解放军已经发展到了近50万人,有了全面控制东北的实力。
1948年7月,林彪下决心执行毛泽东和党中央发动辽沈战役的计划,打响了三大战役中的第一大战役,并出色完成了任务,解放了东北全境。
这段历史,应该要被尊重,实事求是还原下来。
作为《大决战:辽沈战役》的另一导演,还兼做编剧工作,杨光远要比李俊更早去执行杨尚昆的指示。
电影剧本的初稿完成后,为求实事求是,杨光远不辞辛劳,亲自来到曾经的辽沈战役主战场——东北,进行实地考察。此外,他还访问了战役中的70多名幸存者,询问专家以及向军科院、党史研究院等单位索要材料,共整理出上百盘录音磁带后,才写出剧本。
这个过程很漫长,从八一制片厂1986年成立剧本创作小组到完成剧本,杨光远耗时近2年,到1988年才完成。
剧本一完成,寻找演员的工作也开始了。
这一环节,剧组遇到了不小的难题。
这个难题正是寻找林彪的特型演员。
据说,为了找到能出演林彪的演员,剧组共筛选了30多个候选人,直到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艺术剧院话剧演员马绍信出现后,筛选工作才停下来。
马绍信能获得林彪这一角色,纯属误打误撞。马绍信没有想过扮演林彪,剧组也没有想到他能出演林彪……
1988年9月,《大决战:平津战役》的副导演王力民来到哈尔滨,准备为电影多选几个国民党军官的角色。
王力民不了解东北的演员,只能依靠朋友推荐,他的朋友也很给力,为他推了不少人。
在推荐的名单中,王力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事,那就是他的三位好友都同时推荐一个人——鸡西市的马绍信!
相信朋友的眼光,王力民随即就给马绍信写去信件,希望他往八一制片厂邮寄个人照片和简历,以便选角。
那时候,马绍信已在鸡西市人民艺术剧院工作了十多年,拥有很深厚的话剧表演功底,可他没有接触过电影,对这一领域还很陌生。
尽管这样,收到王力民的信后,马绍信还是决定试一试。毕竟,进入80年代后,话剧表演已经没有以前那么繁荣了,话剧演员都来到了事业的瓶颈期,参演电影,很有可能会是一个新的出路。
打定主意,马绍信便抱着尝试的心理,给八一制片厂邮去了自己的简历和照片。
不久,八一制片厂给他回信,希望他尽快到北京去试镜角色。
见此,马绍信不由得既惊又喜,感觉在电影行业发展的事有希望了。
来到北京,他试完了国民党军官的镜,表演得还不错,首先获得了导演的肯定,试镜录像带接着被传上去,等待领导进一步审阅,再做是否录用的决定。
等待领导审阅期间,马绍信开始在剧组活动,结识了不少人,与写信给他的副导演王力民更是成了朋友。
让马绍信没有想到的是,他等来的不是国民党军官的角色,而是林彪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