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戏,才刚刚开始!
文 | 华商韬略 赵哲峰
有句老话叫“钱不是大风刮来的”,但1986年,新疆达坂城的风,却刮来了一笔巨款——丹麦政府决定捐赠320万美元,协助当地搞风力发电。
中国第一个大型风电站——达坂城风电站就这么来了。30多年过去,换了人间!
【风电场里的水电人】
促成达坂城风电站的王文启,是个“不务正业”的人。
王文启本是新疆水利厅的水电专家,却偏偏对风电兴趣盎然,经常逢人便讲:“新疆呼呼的大风,不搞风电可惜了!”
搞风电,要有设备。当时的中国,既没有现成设备,也没有研发储备,怎么办呢?王文启的办法是,从国外找。
1987年,王文启到北京参加新能源展览会,遇到了世界风电巨头——丹麦维斯塔斯的中国区销售经理,然后有了文章开头的故事。
1989年,达坂城风电场正式并网发电,总装机容量2050kw,是当时的亚洲之最。新疆水利厅还因此创办新疆风能公司,王文启成了负责人。
用大风刮钱的故事,也从此在中国开启。

达坂城风电场
随后十年,中国利用外国政府捐赠或贷款,以及中央专项扶持资金,在山东荣成、福建平潭、内蒙锡林郭勒等地,又建了一批示范风场。
外国的捐赠,用意当然是借机撬开中国市场的大门。
在完成对市场的初步培育后,维斯塔斯等一批外资风机企业,很快集体涌入中国,此后几年,它们几乎垄断了国内的风电市场。
被人家用技术换市场,这自然不是政府和行业乐于看到的。要改变,最好的办法就是国产化。
好在王文启早就为此留了一手,买设备时,他就考虑国产化的问题——哪家风机企业能给出最多的图纸和技术支持,就买谁的产品。
在达坂城风电场二期建设前,王文启一行到丹麦考察,计划购买8台机组。选择塔筒供应商时,王文启在两家外企间来回拉锯——必须附带技术转让,否则一切免谈。
此后,中国很快就实现了塔筒的国产化。不久,国家计委下发文件,要求风电开发企业不再从国外进口塔筒。
同城交友 浙江杭州 但王文启没想到的是,自己能搞定外国公司,却摆不平内部的阻力。
当王文启提出要扩大规模时,主管领导却退缩了。
退缩情绪不难理解——风电事业看起来热火朝天,其实是个赔本买卖。当时电价只有5分钱/度,公司年收入才20多万,连发工资都困难。
更要命的是,一旦设备遇到故障,只能找国外工程师,其单次服务费相当于100多名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如果再扩大规模,这个费用肯定水涨船高。
胳膊拧不过大腿,王文启被调到新疆电力局。而他留下的“烂摊子”,由水利厅同事于午铭接盘。
为了改变现状,于午铭只好搞起副业:先是用大吊车去外面“接活”,后来又集资办了个加油站,日子虽然过得下去,但风机维修依然是个问题。而后来发生的一场事故,却加速了风机的国产化进程。
1992年的一天,于午铭突然感到地面一阵颤动,他立刻意识到,这不是地震,而是大风直接把风机叶片吹飞了。
为了减少损失,场里的一个年轻人冒着生命危险爬上23米高的工作台,用千斤顶顶住叶片,才保住了剩下的机组。
这起事故,让于午铭萌生了一个想法:既然修不起,就自己造吧!
风电场二期扩建时,于午铭“故技重施”:引进的8台风机来自3个厂家,且技术上各有特色,为的就是能更多吸收国外先进技术。
靠着“边买、边学、边干”,风能公司终于造出了自己的风机,几年时间里,风机规格一路升级,从几十千瓦到上百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