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成名战,是成功推出了国内首款1.5MW大型风电机组。
21世纪初,由于国外厂商的技术封锁,国内没有大型风机可用。维斯塔斯在中国市场销售的,是欧洲已经淘汰的产品。但在风电行业,风机只有大型化,才能降低发电成本。
因此,国家开始鼓励大型风机的生产。
当时,金风科技选择了相对稳妥的1.2MW路线,但作为行业新兵的华锐,则直接豪赌高风险的1.5MW。
2006年,华锐1.5MW风电机组正式下线,华锐从此走上“开挂”之路,将所有对手甩在身后。
而另一桩体现华锐风格的事件,是拿下国内首个海上风电项目试点。
2007年,上海市政府想做一个海上风电试点。最早,他们找到了金风科技。但对于当时的金风来说,这个项目的难度太大了。综合考虑后,武钢婉拒了这个项目,随后被华锐接下。
为了迅速解决技术难题,华锐花重金请来奥地利风机设计公司Windtec,联合攻克了海上风机的生产。
搞定设备后,下一步就是安装了,而这才是真正的挑战。
因为安装点距离港口较远,负责安装的工程师们在海上一待就是数日,30多人挤在风机旁一个8平米的集装箱里,还时不时会遇上大风大浪。
但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华锐又做成了。2010年6月,34台风电机组在东海大桥海域并网发电,创造了中国风电的历史。
除了实干,华锐的“软实力”也相当了得。
国企出身的韩俊良,十分谙熟官场规则。据传,为与某政府高官套近乎,韩俊良买下其乘坐航班的所有头等舱席位,率部下围坐在领导身旁;另有传言称,他把五大电力集团高管的亲属,安排到华锐,以高薪养闲人。
事实证明,他这些“努力”没有白费。
后来国家的各个大项目,华锐都独占鳌头。而韩俊良本人,也成功进入风电标准建设领导小组,成为其中一员。
在处理上下游关系方面,华锐则更是手腕灵活。对上游供应商,项目款能拖就拖;对下游客户,则给出VIP价格。
凭借敢打敢拼的劲头和“灵活”的办事风格,华锐从公司成立,到成为行业老大,只用了2年。在资本大佬们的运作下,5年就正式登陆上交所,以90元的发行价打破A股纪录,上市当天市值近千亿。
华锐代表的,其实也是那段时间,疯狂的风电市场的缩影。
2005年到2010年,中国风电装机量连续6年翻倍,风电设备的国产化率也提高到了90%。资本层面,2009年至今,先后已有超30家中国风电企业成功上市。
而国产风机企业的崛起,伴随着的,必然是外资企业的衰落。
2012年前后,外资风机制造商的市场份额,已跌至10%左右。曾经的行业龙头维斯塔斯,2011年的装机量排名也滑落到了第8。
【大厦倾颓】
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当一个行业过热后,问题必然会集中爆发。
风电场大多集中在“三北”(西北、华北、东北),但这些地区用电量较少,消化不了巨大的风电产能。2012年时,弃风率已经达到17%,相当于每发6度风电,就有1度变成空气了。
此外,风电企业为了抢工期,安全问题也频频出现。
2011年,甘肃、河北等地的数百台风电机组,接连倒塌。其中有一起华锐风机的吊装事故,造成了5死1伤,一名区委副书记命殒当场。

同时,在国产化政策的保护下,老生常谈的质量问题,也在那个时期集中出现。
某风电开发商人士曾对记者表示:“国产风机用了2个月就小毛病不断,一年后甚至有几台风机彻底坏掉了,但大家的质量都不怎么样,只能在矮子里面挑大个。”
一系列问题,引起了政府的警醒。2011年,国家能源局印发了《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对风电场的建设规划、前期工作、项目核准、竣工验收、运行监督等环节提出了更高的审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