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国家能源局又明确指出,风电利用小时数偏低的地区,不得进一步扩大建设规模。
这些政策一出,立即给风电行业踩下了急刹车。
2010~2015年,国内风电装机量增幅分别为-5%、-28%、23%、44%、35%。如此“理性”的增速,显然满足不了那么多新进来的企业。一轮大洗牌之后,行业里超7成企业火速出局。
而“财大气粗”的华锐虽然还活着,但也已遍体鳞伤。
连年的价格战,让华锐的财务状况岌岌可危。自2011年上市后的5年内,华锐的净利润分别为5亿元、-5.8亿元、-37.6亿元、0.81亿元、-44.5亿元。
另外,不断出现的安全事故和产品质量问题,也让其失去了口碑。那段时间,下游客户纷纷转向质量更可靠的金风、明阳等企业。
手里没钱的华锐,对供应商也是说翻脸就翻脸。
美国超导是华锐最早的一批供应商,但在2011年,华锐因为财务堪忧,耍赖拒收了美国超导的部分订单,被后者告上法庭,还将华锐剽窃技术的陈年旧账翻了出来。
这件事彻底击碎了华锐在海外的信誉,导致多个海外客户陆续终止合作。
面对困境,韩俊良没有对内整改,而是动起了偏门心思。
2013年3月,华锐爆出“惊雷”:其所披露的2011年财报中,营收虚增了24.3亿元,净利润虚增了2.78亿元。这时,人们才知道,华锐这座大厦,早已没了根基,任谁来也救不活了。
【新风王】
行业中也并不缺少清醒的人,武钢就是其中之一。他提前预判到泡沫将破,带领金风提前转型。
2007年,几乎所有的风电厂商都在疯狂扩产、倾销产品,金风则推出了“一站式”服务。
该服务包括前期的风场选址、测风咨询,中期的工程总包,后期的风场运维在内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这些服务极大地拓宽了金风的客户渠道,2015年时,这些业务为金风贡献了近10%的营收。如今,这个比例已经达到20%左右。
金风的另一个转型策略,是提前布局海外市场。
2008年,金风与古巴ENERGOIMPORT公司签订了6台750kW机组订单,开启了海外战略。后来,它在巴基斯坦投放的一批风电机组,在40 以上的环境中,常年保持着稳定的发电性能,让金风在海外一战成名。
如今,金风的产品已遍布六大洲超20个国家,成为国内风机企业出海的第一大户。
2008年,金风被华锐超越的时候,武钢反而松了一口气:“不是第一了,是好事。”因为金风终于甩掉了“偶像包袱”,可以更加专注于技术研发了。
在金风希望攻破的技术中,最重要的一项是直驱永磁技术。
当时,风电行业普遍采用齿轮箱技术路线,直驱永磁虽然能使故障率降低20%,但由于研发投入高,所以很少有人愿意做。
金风从2004年开始对这项技术进行探索,终于在2011年推出了直驱永磁1.5MW/2.5MW风机。该系列产品上市后,迅速获得市场认可。当年,金风重夺冠军宝座。
在华锐忙着与供应商关系打官司的时候,金风则提出“善待供应商”理念,按照合同100%提货,且100%付款。而供应商也用更高质量的产品去回馈金风,从而形成了“质量好 卖得好 善待供应商 质量更好”的正向循环。
在行业集体受挫的2011~2015年,金风没有一年是亏损的,年度净利润分别是6.1亿、1.5亿、4.3亿、18.3亿、28.5亿。
如今,金风已经连续11年蝉联国内装机量第一,稳居龙头地位。而在这一年的榜单前十名中,已经没有外企的身影。表现最好的维斯塔斯,仅以1.2%的市占率,排名第12。风电行业的外企时代,已彻底终结。

来源: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委员会
【超车的秘密】
如今,我国陆上风电的潜能几乎已经开发殆尽。但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海上风电开发潜力仍超过3500GW。若能全部开采,我国的年发电量将翻一倍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