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6月16日,达坂城风电场迎来了一个庞然大物:一台高50米、重近70吨、叶轮直径超40米的风电机组正式并网发电,这台风能公司自主研发的600kW风电机组,创造了当时的国产风机之最。
2001年,新疆风能完成增资改制,成为今天“呼风换电”的风电巨头——金风科技。第二年,金风科技卖出了167台风机,在外资垄断的风电市场,撕开了一道口子。
2002年,正当于午铭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一纸退休令却让他黯然离场。而他的继任者,就是那个“舍命保机组”的年轻人——武钢。

武钢
80年代,在新疆水电学校教书的武钢,毅然辞职,来到达坂城风电场,一干就是30多年。
凭借过硬的业务和吃苦精神,武钢在风电场愈发受到重用。现在,他是金风科技董事长。
【风电热潮,来了】
王文启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后来,他又干了一件足以改变中国风电历史进程的大事。
被调到新疆电力局后,他又一路找到上海玻璃钢研究所、南澳振能、龙源电力、华能重工、南高齿等多家企业,商讨联合制造风机的事情,但都没有结成正果。
直到他遇到时任大连重工起重设计院院长韩俊良,事情才有了转机。

韩俊良
在大连重工的生产车间转了一圈后,王文启对韩俊良说:“这事你们能干”。
韩俊良问:“需要多少钱?”
在得到2000到3000万的答案后,韩俊良当场拍板:“干!”
有新疆风电的前车之鉴,韩俊良知道,在体制内干这种高投入、高风险的项目,会受到许多束缚。想做大,必须从“外面”找人。
他等来了两个关键性人物。
其中一个是曾经国内最大证券公司——申银证券的创始人阚治东。另一个,是原上交所总经理,号称“中国股市第一人”的尉文渊。
按照阚治东的规划,他们成立了一家新公司,股东除了大连重工,还包括4家私募基金,管理层由韩俊良组建。而这个新公司,正是华锐风电。
新公司的入局恰逢其时,他们很快就等到了中国风电的第一波井喷,背后的推动力,则来自政府的一系列关键政策。
第一个,是风电特许权政策。
由于风电上网电价始终居高不下,电网公司没有利润空间,只能长期依靠政府补贴。在这种模式下,风电根本无法大规模发展。
为倒逼开发商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国家在2003年推出风电特许权政策。即政府通过竞价招标,把项目的开发权和经营权许给报价最低的企业,将风电行业由“计划经济”推向“市场经济”。
2003年首次招标,广东惠来县和江苏如东县的2个特许项目,最终中标价格分别为0.44元/度和0.5元/度,比原来下降了30% 40%,已经非常接近当时的煤电上网价格,风电的高价历史瞬间被终结。
第二个政策,是有关国产化的政策。
当时,国内风电市场几乎被外企三巨头“维斯塔斯、通用电气、西门子歌美飒”瓜分。其中,仅维斯塔斯就独占4成份额。
为摆脱外企牵制,2005年发改委发布了一项政策:规定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否则不允许建设风电场。
此后短短几年间,国内就涌现出70多家风机制造商。如今国内最大的几个风电企业,大部分也出自那个时期。
2006年,明阳电器创始人张传卫从公司“净身出户”,创办了明阳风电;2007年,远在伦敦的张雷辞去银行的高薪职务,回国成立远景能源。
但在那一波热潮中,最传奇的创业故事,还是由华锐所书写。
【疯狂的华锐】
韩俊良虽然有着书生外表,性格却十分果敢,“速度就是一切,规模即是正义”是他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