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问题调解中,我们常从一些父母口中听到这样一句话:他(孩子)也没跟我说过。
在一段平等的感情关系中,主动倾诉,固然是双方增进了解的关键。
但显而易见的是,在家长和尚未成年的孩子之间,本就不存在完全的平等。
智识和生存能力的差异,决定了父母和孩子,就是有着照顾与被照顾、教导和被教导,影响和被影响的强弱之分的。
而要求处于弱势的孩子去主动,远不如父母主动些来得更明智、也更现实。
父母给予关爱的适度与否,总归要以孩子来印证。
而当我们把眼光投向近代。
教育出"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梁启超,在爱娃这件事上,论主动,那也是能在文人中排进前三的。
给子女写信,"宝贝""大宝贝"这一类爱称是绝不会少的。
来源|《梁启超家书》
动辄收不到信,抓心挠肝的,也毫不掩饰。
来源|《梁启超家书》
孩子工作繁忙,也会为孩子出"溜回家玩几天"这种"鬼主意"。
倒不是不重事业,只是比起成绩,更重视野和方法,因而看得更开阔,不拘着些细枝末节上的礼数规矩。
好表达,善引导,而不是一味的强加要求。
这种达观的性子,也在几个孩子身上得以传习。
这样的父亲,着实世间难寻。
但梁公的这种开放主动的育儿路子,却也足够给父母们一些启示。
就现实而言,即便物质屏障和观念差异造就了需求错位。
这种错位,随孩子日益成熟,也不见得就会消失。
但至少在情感上,父母先迈出一步打破屏障,引导着孩子再迈一步。
在双方向彼此走近的过程中,再逐渐明白和接受错位。
或许,总有诉求是不尽满足的。
但至少,不会变成伤害。
别让爱的悲剧重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