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中的悲号,似乎总是格外揪人心。
因为它听来更像是质问。
很多质问是有答案的。
一周来的热搜——
老人的质问是为什么生活这么难,还被无礼取夺?
答案有了。
女性的质问是,防不胜防的陷阱,可以提防到哪一步?
答案在未来。
而少年的质问呢?
或者随着生命一起湮没了。
只留下一封长长的遗书和唏嘘。
前几天,摄影师鹿道森发长文后,自杀。
遗书中反复出现,以恳切和哀怨的口吻,不断渴求和呼吁的"爱"。
也让我们再一次瞥见:
童年时爱的缺位,似乎真的会在一个人的成长中,留下难以愈合的伤痕。
在当代年轻人的情感体验中,缺爱,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惆怅如网抑云,深夜晃动着忧愁不安的影子里,常有缺了一角的童年。
在某乎上输入"缺爱",相应的个性剖析和自我疗愈,也总是热门话题。
可问题一次又一次被抛出,同声相契后,换来的,往往只是隔空的一声鼓励,或一声叹息。
一旦溅起水花,却是不可逆转的"缺爱"悲剧。
这些现象,以及不时诱发出的悲剧,都在提醒我们——
缺爱的泛滥,绝不可能只是因为偶然的"矫情"。
而父母对待孩子,也不是想当然的"给了爱""多点爱"就足够的。
父母的给予与孩子的情感需求,两者为何常常会出现错位,甚至缺位?
孩子需要的爱,究竟是怎样的?
值得我们重新审视。
来,一起聊聊。
从鹿道森的遗书中,我们大致可以勾画出一个压抑的、不被体贴的童年。
从寄人篱下患得患失。
到回归父母身边,仍少有温情。
不仅要时时面对争吵,被"逼"、被"强迫"着做些自己不喜欢做的事。
甚至遭受嘲笑和欺辱,在父母那里,也得不到帮助和体谅,只会被斥以不开朗和不礼貌。
字里行间,爱和关怀的缺乏,可见一斑。
而缺憾带来了伤痛,也造就了鹿道森一生对爱的向往。
为数不多的童年温暖,是从外婆那里得到的,成为终生怀念。
他作品中那些温柔的神明,寄托的正是对爱和救赎的渴望。
来源|鹿道森微博
只是,这些美好的向往和追求,最终不得不在现实面前败下阵来——
艺术少有反馈,事业饱受摧残,梦想遥不可及。
本就不多的热情,被消耗到疲惫。
一生都在寻找爱的路上,却不断地被爱辜负、抛弃,最终选择放弃。
鹿道森的故事,让飘再次想到了松子。
一提起松子的悲剧,通常都认为是性格的悲剧,讨好型人格走入极端。
但回看松子的童年,这种性格的塑造,其实早就有迹可循。
父亲把更多的柔情和关注给予了身体虚弱的妹妹,让松子备受冷落。
松子只得小心翼翼地看爸爸的眼色行事,以笨拙的鬼脸,来换取他不多的温柔和笑脸。
这种经历,一方面使松子极度缺乏爱和安全感,对被爱抱有一种极致的热望和痴念。
为了填补这份匮乏,她不停地游历于各色男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