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爱饮水饱。
恋人的一句承诺,就能让她爆发出强大的意志和生命力。
哪怕被伤害,也可以用"爱"来自我洗脑,执迷不悟也心甘情愿。
另一方面,长久以来被驯化的敏感和谨小慎微,使得她对外界、对他人的感受,远比对自己更在意。
才会做出为保全学生,糊里糊涂牺牲了自己,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事。
在感情中,也只敢以讨好的方式来换取温情,试图把爱留得长久一些。
飘曾在科普片中看到过一种观点:
判断一个家长是否给到孩子足够爱的标准,是看孩子对他人的不喜欢,会有多在意。
不一定准确,但也提供了一个观察的切面。
现实中,这种例子也并不少见。
在之前一档亲子综艺中,陈乔恩就透露过,自己打小就与妈妈关系紧绷。
印象里多是被妈妈打骂、贬低的记忆,留下了极深的心理阴影。
而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陈乔恩,一贯将别人的评价、感受看得格外重。
读书时因受到新环境中的冷落,不自主地将自己封闭了起来。
与人沟通,不喜尬聊。
可分明自己不怕尴尬,却担心对方因沉默而尴尬,感受到焦灼,便不得不没话找话聊。
感他人所感,固然是种敏锐的体贴。
只是,当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一种只以他人情绪为指向的感受方式时,却往往会沦为卑微的讨好。
在意和讨好,就是缺爱的必定导向吗?
其实也不尽然。
最典型的,看《都挺好》中的苏明玉。
母亲偏心,父亲不作为,什么事都要让渡给兄弟的明玉。
个性强势、独立、不服输,全然是讨好型人格的对立面。
甚至在感情上,也不同于怀抱幻想、汲汲求爱的松子。
走向的是另一个极端——冷漠。
现实得多,也冷硬得多。
只不过,个性看似更强大、更坚定。
但细究下去,这种不留余地的全盘拒绝,本质上和极尽讨好、对爱抱有执念,却是同一种消极——
认为真实的自己,是不可能理所应当地被爱、被接受的。
因为,他们的成长环境从未给过他们足够的欣赏,去培育他们对自己的肯定。
更不曾宽容和温柔到,让他们形成对外界的松弛和信任。
不自信,也不信任。
因而,敏感和冷硬,实际上是同种安全感的缺失。
所以,讨好和排斥。
归根结底,也都是鲜少感受过善意和温情的人,始终对外界抱着极大的谨慎和警惕。
值得玩味的是:
无论是《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还是《都挺好》。
结尾处,松子和苏明玉都选择了与家人和解,完成了自我救赎。
这或许是编剧对于现实的美好祈愿。
但另一边,现实的悲剧带给我们的信号却是——
那些创伤的愈合,似乎并不总能靠孩子的"成熟"和理解去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