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不被关注、少有关爱,导致了爱的缺位。
那是否,对孩子爱的满足,只要多上心、多关注、多给予。
便是足够的、合适的?
鹿道森的遗书中,对父母的描述,有一个词格外刺目:
"控制欲且太强势的母亲"。
被灌输的想法,被要求的不得不做,以及被转嫁的父母间的琐事矛盾。
让幼年的鹿道森无力反抗,甚至成年后仍无法排解,唯有不停地逃避。
再想想,我们在影视剧见到的那些或鸡娃到窒息、或控制欲无孔不入的父母。
答案似乎不言而喻——
父母单方面全然投入,甚至极度控制的爱,同样会带来伤害。
前段时间,飘写过的网剧《女心理师》中,就有一个案例或许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从小生活便被妈妈全然控制着的蒋静,患上了神经性贪食。
而疾病的症结,恰恰是蒋静儿时被妈妈训导练琴的压抑。
一边温柔地喂食作慈爱诱导,一边以爱为名义施加隐形暴力。
俗称:给一巴掌再给一甜枣。
看似苦口婆心,实则情感绑架,使得蒋静每每想要放弃,都会觉得羞愧无比。
压力之下,身体上不能放弃,情绪上又格外排斥,无法排解的焦虑唯有靠暴食来发泄。
可即便这样,仍无法完全摆脱不安,而暴食又引发了新一轮的身材焦虑,只有通过催吐来补偿、缓解。
如此恶性循环。
而这种目的先于情感,灌输式、操控式的爱,除了让人压抑到窒息。
更可怕的是,往往会形成一种评价的规训。
那些让孩子无比厌恶、排斥的衡量标准,却在成年后潜移默化地成为了他们衡量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
如蒋静,其痛苦的根源,其实很大一部分正是妈妈对她"要更好""要出人头地"的要求,和以此为标准的评价方式。
所以,她抵触、反抗。
然而,在心理师问起"那你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吗"时。
蒋静还是不自主地陷入到同一套评价逻辑中,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
同样的,在鹿道森身上,我们也可以寻到相似的,由规训诱发的悲观。
对不停被告知家中窘迫、被灌输钱的重要性的呶呶不休,鹿道森内心十分抗拒。
当成年后没有救回流浪猫,郁郁之中,最先想到的依然是:
如果自己更有钱,或许就能救回它。
而我们能够理解的是,这种无孔不入的"爱"的本源,常常是父母出于激励上进和期求"懂事"的焦灼。
不是不爱,只是爱得太盲目、太紧绷、太沉重。
深陷其中的孩子,又何曾不懂?
因而,哪怕排斥、哪怕想要摆脱。
他们最初的想法,也多是希望以不伤害为前提,祈求能够通过温和的方式,让双方都得以成全。
固然有长期被压制的胆怯,但更深一层的原因,是不想伤害到父母。
只是,现实的和解,从不是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