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不能,又不忍刺痛父母的孩子。
唯有将刀刃转向自己,从自己这一端割舍。
鹿道森的悲剧,让我们唏嘘爱的缺憾之外。
其实,也揭开了另一处更为残酷的现实隐痛:
在经济相对拮据,物质相对匮乏的家庭中,往往更易出现情感的错位和屏蔽。
不难想象。
尚且挣扎在生存线、忙于生计的父母,或许真的没有心力,也没有意识,去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
以及,那句刺耳的"我们家里穷、没有钱",哪怕再努力去规避,以再温和的口吻去阐述。
生活的困窘,也迟早会向孩子暴露压力。
何况,现实中往往紧随其后的那一句"你要听话、要懂事、要上进",更是将孩子的不坚强、需要抚慰,彻底坐实为无礼任性。
于是我们看到,所谓"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这些孩子懂事、克制,不轻易说痛,背着一身期待卯着劲往前走。
可,这种儿时被训诫的情感上的"不应该",却往往最终会演变为成年后的"不能够"。
如前些年引起过热议的"凤凰男"群体。
拿影视剧里的例子来说,远一点有隔壁霓虹国《东爱》里的永尾完治,近一点有《致青春》中的陈孝正。
他们隐忍、善良、上进,却都在感情中表现得格外犹疑、懦弱。
面对热切的爱,他们没有勇气接受,也没有能力反馈。
究其原因,是他们负重前行的成长经历中,真的少有过温情的抚慰。
而爱人的能力,终究是要通过被爱的经历来塑造的。
不然,不曾被充足地给予,又该如何去热烈地反馈?
说到底,爱的缺憾和悲剧为何总在不停上演?
用我们常在情感戏中听到的一句抓马台词,或许就可以很好地解释——
"你从来都不懂我想要的是什么。"
当我们惯常纠结着虚无缥缈的爱究竟分量多少时,常常忘记了。
爱,理应是一种情感需求的满足,而非自以为是的给予。
而在父母与孩子之间,有时爱的缺位,往往正是源于需求的错位。
如松子的父亲,其实同样爱着松子姐妹两人。
只是,单方面只以健康状况来分配的关爱,却是忽略了松子姐妹真正的情感需求。
久美喜欢和姐姐聊天,希望多和姐姐在一起,父亲却觉得松子带来的外面的世界对久美是打击。
松子希望父亲可以看到自己,父亲却把更多的柔情和关注给予了妹妹。
都付出过,却都不曾真正满足,最终导致了姐妹二人的悲剧。
和松子的父亲一样。
为生活奔波的鹿道森父母,和望女成凤的蒋静妈妈,真的不爱自己的孩子吗?
其实不然。
但问题是,他们只能给予孩子自以为是的"爱",却始终不明白这份爱的度量,与孩子并不匹配。
到这,问题倒也变得清晰了——
该如何去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
逻辑上再简单不过的答案:一靠父母的询问了解,一等孩子有意愿表达诉求。
然而现实却是——
给不了孩子足够在意的父母,孩子也少有意愿向他们倾诉。
鹿道森的家人对其心理状况一无所知
由信任牵扯出因果,最终形成了双相屏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