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命题作文仍然不好写,今天在市场大受欢迎,不代表成功的公式就可以在明天复制。聚焦反腐的《人民的名义》在 2017 年创造收视奇迹,获得高网络热度,而由原编剧创作的 " 续集 "《突围》在 2021 年播出后,再没有掀起波澜。
"IP 泡沫 " 还不到消失的时候" 大 IP+ 流量 " 的古早 " 偷懒公式 ",在 2021 年仍然频频出现。改编自 Priest 知名言情小说的剧集《有翡》仅收获 5.6 分,改编自女频 IP《庶女攻略》的《嘉南传》同样表现欠佳,唯一在舆论场上引发热议的是女主角鞠婧祎的 " 半永久妆容 "。在年末,晋江文学城的作者尾鱼发微博表示,这几年来,她的作品屡遭 " 魔改 ",多次对剧本提出意见却得到片方的消极回应,向改编方提出剧本编审权的要求也遭到拒绝。虽然该事件最后演变为编剧和作者的一场 " 混战 ",但还是体现了现阶段一部分 IP 原作者面临的问题。高流量低口碑的国产 IP 改编剧翻车,让人有一种昨日重现的感觉。2014 年开始,IP 版权交易进入高峰期,头部网络作家的版权收入达到千万级别,影视公司对热门 IP 趋之若鹜,市场也迅速被炒热。不过,这些 IP 最终交出的答卷却不尽人意,从 2015 年开始,由流量扛旗的一系列 IP 改编剧都成果惨淡,"IP 失灵 " 的话题被反复提起。一时间,IP 改编剧成为 " 粗制滥造 " 的代名词。这种情况在近几年逐渐开始好转,大 IP 的有效性被证明是伪命题后,IP 市场的整体风向发生了偏移,一些好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一个重要的标志是,IP 来源开始变得丰富,衡量维度也从单纯的 " 热度 " 扩展到了更多层面,对非热门 IP 的深度挖掘和开发都愈加频繁。去年初播出的《你是我的城池营垒》就改编自沐清雨的同名小说,原著热度并不高,但在题材上有所创新。除了囊括更多 IP 类型之外,新的渠道也被开发,如《小敏家》改编自豆瓣阅读的 IP,知乎等新渠道也开始成为 IP 来源。在部分 IP 改编剧里,原作者的话语权正在逐渐提升,作者与编剧之间的沟通也变多了,还有不少原作者直接担任编剧的例子。如去年播出的《你是我的荣耀》《理想之城》《乔家的儿女》等等。以原作者为 IP 圆心而展开的布局,也将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作品的质量和统一性,如马伯庸的 " 风起 " 系列、优酷和紫金陈合作推出的 " 五年十部 " 计划等。
但这并不意味着 IP 泡沫完全被挤出剧集市场,完全换血估计还需要再等几年,2021 年并非这一过程的重要节点,而更像是新旧交替的中间带。对国产 IP 剧的整体发展,我们仍然抱有期待。中国的 IP 储备量极为丰富,不仅有广阔的、尚未被完全开发的网文市场,还有大量已经经过主流市场验证的严肃文学 IP。2022 年将有一批严肃文学改编作品和观众见面,包括改编自梁晓声同名小说的《人世间》、改编自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滕肖澜同名小说的《心居》等等。期待 IP 泡沫完全破裂、内容真正回归内容的明天。
当剧集内容被流量 " 绑架 "在如今的剧集行业,比 IP 泡沫更难挤出的,是流量的水分——这里的 " 流量 " 不单指流量明星,而是在以流量明星为重要支撑的、一套运行在行业内的 " 流量逻辑 "。在这套逻辑的引导下," 流量剧 " 开始从剧集市场中独立出来,成为某种意义上的 " 粉丝限定 "。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不能完全归结于流量明星,而更像是一场明星、粉丝、品牌、剧方和平台的 " 合谋 ":平台和剧方都需要流量明星来提供热度和播放数据,选择植入的品牌看中流量明星的商业价值,而明星与粉丝则在此过程中 " 互相成就 "。从今年的市场情况来看,虽然 " 流量 " 仍然是各个平台绕不开的选剧和定级标准,但这条路或许已经走到了分岔口,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热度和口碑两个维度之间的冲撞越来越强了,甚至开始呈现负相关的趋势——热度越高,口碑越差;热度越低,口碑越好。在这种趋势下," 小而美 " 成为年度剧集关键词。从《我在他乡挺好的》到《御赐小仵作》再到年末的《爱很美味》,原创剧本、无流量明星加持的作品频频成为圈层爆款,斩获高评分和高口碑。这三部剧都进入今年豆瓣评分前十,在 8 分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