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是徐峥极为欣赏的导演,讲起他的作品和行事风格,徐峥说"他永远都在极限挑战,可我做不到。"
缺少豁出去的勇气。这是徐峥在自我总结中提到的"最大缺点"。
也许在外界看来,这些年他一直在进行挑战和改变,可在徐峥心中,自己仍是一个特别喜欢待在安全区里的人。
所以在最初筹备《泰囧》时,徐峥本没有执导的打算,可寻寻觅觅许久,他始终没能找到可以满足自己所有需求的导演人选,"大家都觉得应该由我完成这件事,所幸就试试吧"。
日后,在讲起自己将剧本交到演员手中的时刻,他以"复仇"来形容内心的畅快。脱离了单纯作为演员的限制,他终于有了把控全局的权利,"我完全是为了演自己想要的角色"。
徐峥《泰囧》
很多事情都是意料之外的,所以在《泰囧》取得巨大成功后,徐峥也曾被惊喜冲昏头脑。
此后几年,他不止一次想要放弃这个为自己带来无数流量和关注的主题——其实《港囧》与《囧妈》原本的名字都与"囧"无关,可当考虑到观众的接受度与市场需要,他还是选择将"囧"延续。
徐峥《囧妈》
以商业的角度去看,徐峥很精明,可作为导演,这样的他又略显笨拙。
从第一次执导电影至今,时间已经过去了近10年,可他心中仍有强烈的不安。他曾说很想和娄烨合作,但又害怕对方"看不上"自己太商业。
在做导演这件事上,他始终没什么自信,因为这不是他擅长的事情。
接受金星访问时,在被问是否认同"徐峥和郭敬明都是中国电影成功的产品经理"时,他给出的回答是:"我跟郭敬明比,还差的很远。"
他惊叹对方总能精准瞄准粉丝的需求并产出相应的作品,而自己似乎总是无法摸透,中国观众究竟需要怎样的电影。
但在遇见《我不是药神》之后,徐峥好像找到了答案。
在拍摄《我不是药神》的过程中,徐峥对一个镜头印象深刻:
在得知吕受益(王传君饰)病重后,本已不愿再为白血病人购买特效药的程勇(徐峥饰),经过多番纠结,终于决定再赴印度为病人求得一线生机。然而药买回来了,吕受益却因不想拖累妻儿,而选择在医院自缢。
在去祭拜吕受益时,程勇在对方家中的走廊里,看见了十几位同样患有白血病的人,他们直勾勾盯着即将离开的程勇,眼神中有诸多复杂情绪。
徐峥《我不是药神》片段
在徐峥的理解中,那一双双盯着自己的眼睛,就是对于人性和道德的审视。他忽感无地自容,那一刻他与故事有了共鸣,"中国就需要这样的电影"。
影片上映后,徐峥的感觉得到了市场与情感上的双重印证,票房之外,徐峥终于看到了观众更多的讨论,韩红给他发了条信息说:"徐峥,谢谢你为他们(白血病患者)做这件事。"
"文艺作品应该温暖人心,这就是最大的收获和成功",徐峥好像找到了在名利场中返璞归真的方法。
同样被认同的,还有徐峥一直追求的"演技派"标签。
凭借《我不是药神》,他一口气拿下了七座最佳男主角奖杯,在发表获奖感受时他说,"无论做什么,表演都是我的核心和初心。"
记得凭《泰囧》跻身"国内最卖座的电影导演"行列时,徐峥还倍感心酸。
因为在此前的几十年中,他不断以各种方式证明自己"演员"的身份,可结果是,当他在网络上搜索"中国实力派男演员有谁?"时,相关1000条回答中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徐峥"二字。
在40岁时,他达到了从前渴望的高度,却是以另外的身份,"我其实并不享受‘徐导’这样的称呼"。
一个失败的演员,一个不被注意的演技派。
这是某一个阶段,徐峥对自己的定位,他始终担心"演员徐峥"这个标签太过小众,而在"药神"之后,他终于可以收起不安了。
兜兜转转,那个徐峥心中绝对安全的领域,其实还是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