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之下,同时期迅猛发展的影视行业,在他看来倒没有那么高尚。
在将高屋建瓴视为建立艺术基础理念的年代里,成长于其中的徐峥,有着和那个时代一样清高到近乎偏执的坚持。在他的价值体系中,自由和高级重于一切,贫穷意味高贵,而成功代表世俗。
"这是那个年代里大家的通病",很久之后,徐峥才看清那时被困在"文青"人设里的自己,"总以为不得志才是厉害的表现"。
话剧舞台上的徐峥
1998年前后,已经站在话剧金字塔顶端的徐峥,自编自导自演了《拥挤》和《母亲》两部先锋实验话剧。
在《拥挤》中,徐峥是整个剧目里唯一的演员,要用肢体语言配合舞台艺术展现出"拥挤"的样子。这很难,可徐峥做到了。
演出结束时,他觉得自己实现了对艺术更进一步的探讨与升华,可观众的评价却是:"这演的是什么意思?我都快看睡着了。"
事情起了变化。
此前徐峥热爱话剧,因为"它是和观众的直接交流",可如今"交流"消失了,所谓"高雅"变成了一种满足个人需求的"自嗨","这个是不对的,艺术也要为传播负责任。"
产生这一系列念头时,徐峥刚刚拿下中国戏剧届最高奖项白玉兰奖,还不满26岁。
类似的困惑持续了2年,徐峥遇见了《春光灿烂猪八戒》。
与先锋实验话剧相比,《春光灿烂猪八戒》是通俗的。所以在最初面对自己要演一只猪这件事时,他是意外且抗拒的。可当想起艺术与现实的联系,他便又有了驱动力。
"我一直在努力和观众建立直接的联系,出演猪八戒也是。它好像和现实生活没什么关联,可观众看完会觉得很快乐。"这也是通俗艺术的意义之一。
徐峥《春光灿烂猪八戒》
《春光灿烂猪八戒》开播后,徐峥成了人尽皆知的"猪哥哥"。"当时我走在路上,很多人追着我叫‘猪八戒,猪八戒’。后来演了《李卫当官》,我又变成了‘演李卫的猪八戒’"。
电视剧为徐峥打开了知名度,同时也带来了成名的烦恼。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徐峥都很反感"猪八戒"这个称呼。他觉得自己演员的身份被彻底掩盖了,"有一瞬间真的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变成了一只猪"。
怎样才能脱离这样的尴尬?徐峥思考了很久,也做了许多努力。
徐峥《李卫当官》
时至今日,"做一个好演员"仍被徐峥写在心愿清单的首要位置。这个梦想出现得很早,并在2006年之后,变得愈发重要。
这一年,徐峥已经以演员的身份在电视圈里扑腾了6年,虽有名气,可众人对他的印象,仍旧停留在"猪八戒"。
那时候他正在和陶虹谈恋爱,在翻看二人共用的邮箱时,他发现了由宁浩寄来的《疯狂的石头》的剧本。
其中的内容吸引了他,于是他主动找上了剧组,不谈报酬,不讲戏份,唯一的需求就是"这是个好故事,你让我演吧。"
徐峥《疯狂的石头》
后来得知宁浩要拍《无人区》,他又去了,同样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希望借助影片,让观众注意到自己的演技。
可令人无奈的是,因为审核原因电影拖了整整4年才被允许公映,而此时演员徐峥已经换了身份,变成了《泰囧》的导演。
《无人区》的困局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徐峥,他开始苦恼为什么现实要给演员如此多的限制和枷锁。
徐峥《无人区》
在等待《无人区》过审的日子,由徐峥和王宝强主演的《人在囧途》大火。这让他得到了一些启示,他忽然发现,"大家其实很需要那种类型鲜明,具有现实意义,不是闹剧的喜剧。"
于是《泰囧》的构思出现了。
张歆艺、王宝强、徐峥《人在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