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峥《港囧》
作为导演,徐峥仍有进步空间,对此他也极为认同。
很久之后再谈起《港囧》,徐峥坦然承认电影在技巧上确实存在着重大的瑕疵和问题,他并不想隐瞒自己的失误和不足。他甚至大胆预测自己是全中国唯一一个票房越来越低的导演,也坦言可以承受这样的结果。
"我只是一个业余导演,而且也没有准备好去做一个专业导演。"
这样的低姿态仿佛在暗示他并不享受"成功导演"的标签。又或者说,他正在试图告诉别人:
徐峥想要的从一开始就不是这些。
《港囧》之后徐峥安静了很多年,期间他只做了一件事,那便是寻找下一部自己看得上的剧本作品。
从现实角度来看,这是徐峥"打翻身仗"的砝码,而从其自身说,这是他追求体面的方式之一。
如何在收获大众肯定的同时保持尊严?这是他在近50年人生中,一直在探讨的宏伟话题。
徐峥曾经很自卑,学生时代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唯一能拿得出手的特长便是对戏剧的热爱。
上初中时,语文老师要求同学在课堂上完成一篇作文,他抓耳挠腮地琢磨了半天,实在不知道如何下笔,便从兴趣出发写了一个哑剧剧本。他本以为老师会大发雷霆,没成想对方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其实你很有天赋,可以试着去搞表演。"
老师的鼓励让徐峥有了新想法,相比极其吃力地换取考卷上的分数,他确实更向往演戏这件事,"表演很好玩,不像学习那么苦"。
"演戏"帮助平平无奇的徐峥收获了不少关注。
中学时代,他参加学校的话剧演出,搭档的演员恰好是他喜欢的女生。某次排练时,他在舞台之上尽情演出,女孩在观众席里望着他目不转睛。四目相对时,徐峥分明从对方的眼中看见了懵懂的爱情,直到女孩走上台伏在他耳边小声说:"你裤子拉链开了。"
这一次的乌龙事件虽然让人尴尬,可徐峥仍从中看见了另一种可能。
在习惯以分数定义学生属性的学校里,表演是为数不多,可以帮助成绩并不优异的他收获关注的方式。哪怕这也会暴露他的缺点,但至少他有了被肯定的机会。
为了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徐峥在1990年参加了北电艺考,虽然此前参加过学校的话剧演出和去剧组演出过龙套角色,但走进考场前他仍惴惴不安。
一试结束后,他回到宾馆等待结果,同时也期待着即将到来的复试。此前为了考试,他特意学习了一支当时最流行的霹雳舞,还斥重金买了一身白色西装和黑皮鞋,看着精心准备的演出服,他想,自己一定可以惊艳众人。
然而,现实并没有给他展现舞姿的机会。那个下午,徐峥穿着白色套装在红榜前搜寻了许久,也没能在"复试名单"中找到自己的名字,他落榜了。
徐峥不信邪,转过头又报考了上海戏剧学院。总结了北电艺考中的经验教训,他再次迈入了考场,而这一次他终于如愿以偿。
学生时代的徐峥
在戏剧学院念书时,徐峥曾有过一次极为成功的课堂演出。当时老师留下的作业内容为自行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而后编成小品并进行表演。
为此,徐峥跑到静安寺门口"蹲守"了一天,终于在看见一位甩手晨练的大爷和用后背撞树的大娘时灵光乍现。以此为剧本基础,他在课堂上演出了老年人晨练的片段, "在场的人都笑疯了",他也因此得到了进入大学后的第一次公开表扬。
关于演员徐峥的故事,在这里迎来了第一个高潮点,可令人遗憾的是,低谷也紧随其后。
学生时代的徐峥
转折来源于徐峥的发型。
刚刚进入大学时,徐峥拥有一头茂密的、摸起来犹如羊毛一般柔软的头发。那时为了赚零用钱,他还找了份"发模"的兼职,将自己的发型拍下来发给杂志社,提供给理发的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