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时,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和演戏一样,是徐峥收获肯定和赞美的途径,"同学都很羡慕我,因为我的头发用手随便一捋就是一个三七分,他们都叫我‘小分头’"。
徐峥为美发杂志拍摄的图片
悲剧在徐峥19岁的某个清晨突然降临。
那一天,他像往常一样起床洗头,在用洗发水揉搓头皮时,他忽感头顶冰凉。起先他未感异样,直到冲水时看见手心里一大把在泡沫里若隐若现的头发,一种不祥的预感猛然涌上了他的心头。
是的,徐峥开始秃顶了。
此后为了保护为数不多的头发,他连睡觉都会将围巾缠在脑袋上,以免风吹掉了他稀松柔软的发。
他集齐了除了绿色以外所有颜色的棒球帽,试图以此来掩盖日渐光亮的头顶。
他近乎尝试了所有生发与治疗脱发的办法,可结果永远都是"没有结果"。
"我的发际线一点一点地包抄上去,我中间的头发就像一个吐出来的小舌头,在嘲讽我"。
那时每当他将充满浓郁生姜味道的洗发水打开时,室友都会跑来围观。
有一次,他将生发药水意外打翻,室友问道:"桌子会不会因为它长毛?"旁边的人大笑回答:"怎么可能?你看徐峥的秃头就知道了。"
头发还未完全掉光的徐峥(左)
当从前引以为傲的秀发不断脱落,徐峥感到昔日的体面也在逐渐远去。
有头发时,徐峥将自己定义为"文艺青年",酷爱穿黑靴和风衣,日常最大的兴趣爱好,就是和周围人探讨优秀话剧与剧本创作,张嘴就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与喜剧。
开始脱发之后,他感到自己无时无刻都透露着一种与年龄极为不符的猥琐和苍凉,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还能继续演艺之路。
刚刚积累起来的信心与激情被急速消耗,因为秃,徐峥遗失了所有精致。
成名后的徐峥,曾在很多场合讲起过自己光头的来历。人到中年,他对这件事的看法已全然改变。
不同于青年时期的崩溃与绝望,后来的他更愿意相信这是命运的安排——抛开外貌看本质,他似乎注定要做实力派。
1994年,22岁的徐峥从上戏毕业,因为无戏可拍,他在广告公司找了一份销售的工作。
实习时,他和同事日日穿梭在上海各大写字楼里,挨家挨户地敲门寻找客户,却没有碰到一位愿意听他们说完推销词的人。
追溯其成长经历,这段是他唯一一次完全脱离"表演"的时刻。而这段无奈脱轨的经历,也让徐峥察觉,命运似乎从一开始,就将自己放在了"演员"这条路上。
徐峥旧照
小时候,徐峥的家紧挨着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弄堂里的左邻右舍,也大多从事着文艺工作。
受环境的影响,幼年时徐峥最大的乐趣便是到剧场看演出,然后回到家对着镜子模仿看到的剧情。有一次,他一人分饰两角"出演"打斗戏,演到忘情时,他一不留神从椅子上摔了下来,最终因为脑震荡,他在医院昏睡了整整六个小时才清醒。
小学三年级时,他第一次登台演出,扮演的角色为话剧《考学》中的小地主。借此他成了少儿话剧团的正式演员,而这部由他主演的剧目,也演遍了上海市内所有的少年宫。
幼年时徐峥与妈妈的合影
很多事情都顺理成章,徐峥坚定不移地认为"我成为演员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抱着这样的想法,徐峥从广告公司辞职,进入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工作。在接连出演《商鞅》《陪读夫人》《股票的颜色》等话剧之后,他名声大噪。
顺着天赋前进,徐峥感受到了命运的恩泽。他成了艺术圈里的红人,巅峰时期还被视为上海话剧舞台上的标志性人物。
话剧舞台上的徐峥
徐峥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感,那几年,他将话剧演员的身份看得很高,甚至将登台演出比喻为"朝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