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将近50岁时,徐峥忽然开始怀念被叫"猪八戒"的日子。
当再次讲起这个自己曾羞于提起的角色,他说比起尴尬,如今更多的是感激和庆幸:
"我拥有了一个被看见的机会,现在想来,那就是最合适的安排。"
截至2022年1月,由他主演的电影票房已经超过了153亿,而他似乎并不满足。
导演、监制、商人,对于这些定位,徐峥都不享受。当被问起日后希望别人如何评价自己时,他的回答是:
"一个好演员。"
《我和我的父辈》之后,以徐峥为导演的电影票房已经超过了100亿。
尽管最近几年人们对于他的讨论从未间断,可对于他本人来说,很多事情都在慢慢冷却。
这种逐步走向平静的感觉最初诞生于《泰囧》爆红之后,现在算来时间也过去了近10年。
《泰囧》是徐峥自编自导的第一部电影。电影上映前,有人问他预估票房是多少,他给出的回答是3、4亿,可实际上,电影仅用了2周便超过了这个"最大胆的想象"。
《泰囧》爆笑名场面合集
"事情有点不太对了。"
这是徐峥在得知《泰囧》票房超过5亿时的第一感受。
惊喜之外,一种莫名的忐忑开始在他的心底蔓延,直到电影最终以12亿刷新华语电影票房纪录后,他才明白这样的不安具体为何:
"我特别担心,别人用一个票房的数字来衡量我这个电影。"
徐峥、王宝强《泰囧》剧照
实际上,徐峥担心的事情最终还是发生了。
最初选择创作《泰囧》时,徐峥的理想是做一个区别于闹剧的、符合大众审美和内在需求的精致喜剧,相比流量,他更渴望表达的是"质量"。
可现实是,在取得创纪录成绩后,外界对其的讨论多涉及小成本电影的成功和中国电影的出路,针对影片本身的探究少之又少。高票房掩盖了喜剧本身,他说"这对我的电影并不公平"。
《泰囧》爆笑名场面
作为"囧"狂欢的缔造者,徐峥并没有想象中的开心。相反的,在看到舆论将《泰囧》评为"中国影史上最成功的爆米花电影"时,他倍感沮丧:
"因为我知道它不是爆米花,对人生很不满意,时常会想事情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
所以,票房之外他还想要什么?
如果将这个问题抛给囧系列诞生前的徐峥,他大概会给出一个更靠近"初衷"的回答,比如喜剧的创作精髓与精神内核;但在之后,答案就不再纯粹了。
"我觉得自己已经被高票房绑架了",夹在"资本"与"电影"之间,徐峥需要担心的事情越来越多。
徐峥《泰囧》
纠结和矛盾在2015年变得格外明显。
这一年《港囧》上映,虽然最终票房不俗,可在质量方面备受质疑。主题不明的故事和刻意堆砌的笑料包袱让观众尴尬和疲惫, 有人毫不客气地说,"这就是囧途的末路之作"。
口碑有些崩坏,很多人以此评价影片,徐峥心知肚明却无法完全认同。
在他看来,《港囧》远比媒体评价的复杂和具有深度。其中展现的致敬港片、怀念青春、中年危机等内容,具有强烈的自我表达。
他企图用影片探讨婚姻中忠诚与人性的关系,也想借用其中的港风元素和音乐表达内心对文艺的向往。
在演员方面,徐峥也不再与黄渤和王宝强搭档。一方面因为人物与角色的契合度确实不高,一方面也来自某种野心——他很想知道,脱离了从前的光环,外人究竟会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
徐峥、杜鹃《港囧》
然而现实并没有按照徐峥预想的发展。
外界对《港囧》并不友善的点评,反映出观众并没看到他想要表达的,对于人性与伦理的探讨,大众仍在乐此不疲地拿它与《泰囧》比较,以及不停追问"主演为什么不是王宝强?"。
徐峥很是无奈,大众没有看到他对喜剧的另一重追求,反而更在意他与演员本身, "观众都被所谓的口碑坍塌给带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