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雾水的观众,除了去豆瓣打打差评,甚至都说不清楚自己到底看了个啥。
我看到网络上有一句评价,说《四海》是一部创作者极端个人化的电影," 喜欢韩寒文章的人,或许会喜欢这部影片。"
我觉得这句话并不完全对。因为我自己就是喜欢过韩寒文章的读者,但我并不是一个喜欢韩寒电影的观众。
作为一个 IP 的韩寒,从他小荷才露尖尖角,到他风头鼎盛火力凶猛,大部分追随者和旁观者都是 80 后与 90 后。也是这个群体,陪伴韩寒完成了从作家到导演再到商人的蜕变。换句话说,我们甚至是共同长大和变老的一批人。
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杯中窥人》、在课堂上写完的《三重门》、再到后来的《一座城池》《光荣日》《像少年啦飞驰》《他的国》。不得不承认,学生时代,大多数同学的桌子上都摆过几本韩寒。在我们的中学时代,看韩寒是一种刻意叛逆的品味标签。学会韩寒式的俏皮、幽默和冷峻的表达,是当时中学生们无意识的集体风潮。
这种滤镜支撑着我们去影院为《后会无期》鼓掌。直到现在,打开《后会无期》的豆瓣影评,还能看到来自 2014 年的大众的肯定,以及观众对郭敬明和《小时代》的拉踩。
无论是文艺青年还是路人观众,大众默认韩寒更有可能拍出好电影,拍出真正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商业文艺片。
但是韩寒似乎没有接得住这份过于殷切的期待。他的电影说到底,是一部漫长的自恋史。
第一次在电影里铺排不接地气的文艺台词,可以说是手法生疏,情有可原。但是八年后还在用同样不明所以的台词推动剧情、塑造人物,那就是毫无进步,甚至是作为导演的退步和偷懒,不能再躲在 " 个人风格 " 的金钟罩下停滞不前了。
赛车、兄弟情、初恋脸女主,韩寒式三板斧如今已经卷刃了。观众厌倦了韩寒八年来重复的故事情节,重复的人设画皮,重复的段子金句。
如果接下来他还是找不到新的叙事表达和电影内核,那韩寒的电影,也终究只能是韩寒的电影。